完全把货币政策与股市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


  央行昨日公告,招标发行600亿元三个月期央票,发行价99.66元,对应中标收益率1.3684%。这一发行利率较上次的1.3280%上涨了4个基点。同时,央行还进行了300亿元91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也上涨3个基点至1.36%。分析师认为,这是央行明显的货币紧缩信号,由于担心央行加大了流动性回收力度,当日上海A股午盘后急跌,全日下跌61.44点,收至3192.78点。今天市场低开后,仍然在低位徘徊。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为了走出衰退,都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在经济逐步转好的情况下,如果这么高的流动性政府不出手抑制,对于整个经济来说绝对是祸水。因为过多的流动性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会推动投资过度扩张,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推动资产价格领域形成资产泡沫,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加剧银行系统的风险,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在当下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如果不尽快控制过高的流动性,中国经济很可能被动地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中慢慢地倒下,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股市难道能够走好吗?

    各类政策,不论是真收紧,还是假预期,初衷无疑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防脱缰后难以收拾。但从此角度而言,各类政策的出台不应当成传统行政手段的回归,更切忌围追堵截式的一窝蜂,否则必致调控大起大落。“一刀切”的总量控制工具,既缺乏针对性,又对经济伤害巨大。如果过于偏重数量型调控,而忽视结构型调整,岂不白白给了热钱抄底的机会。

  09年9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作主题为《在宏观调控中把握机遇》的演讲中,吴晓灵指出,从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来看,货币政策是为经济发展创造平稳的货币环境,是为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不能把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对立起来。为了控制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既可以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也可以用公开票据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并不对市场上资本的流动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从中国股市近几年的表现看,股民信心对股市的影响远大于货币政策措施出台的影响。应该理性地对待货币政策,不要把货币政策的调控和股市对立起来。

  07年大牛市的时候,围绕着加不加息、提不提准备金的争论和猜想,把股市折腾得上下起伏、波动巨大。据统计,2007年以来,市场日涨跌幅超过3%次数高达25次,超过2%次数高达38次,其中6月22日至今仅仅11个交易日,涨跌幅超过3%的就高达8次之多。似乎央行的货币政策真跟进入股市的流动性有了那么大的关系。似乎央行的货币政策真跟进入股市的流动性有了那么大的关系?

  笔者曾多次就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做过多次评价,在关于2010年股市的策略报告岁别丑牛辞旧岁,春临寅虎扬虎威(注:此文受到央视财经频道《市场分析室》的好评!)中曾明确指出,影响明年股市的依然是人们对货币政策的“预期”,这种“预期”是指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对人们心里的影响预期。实际上,到实体经济的贷款少了与可能进入股市的流动性根本就是两回事,这些流动性在每个居民和企业手中,根本就不需要政府,只要市场出现赚钱效应,这些流动性(存款)就会一窝蜂地跑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旨在抑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与股市本来就没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走向,其主要是对人们心里的影响,继而波及到市场层面。笔者一直以为,货币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做出调整的,货币政策本身并不能左右大盘。因为通过调整货币政策,重要的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考虑,如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可期,市场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市场的赚钱效应和资金的逐利本性将会吸引资金进入市场(中国市场并不缺钱,多年来,国人的长期储蓄以及游离于经济实体之外的资金多得数不胜数,缺的是对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心。)。因此,货币政策的动向并不能够真正影响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