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再生形态来曲解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再生形态来曲解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列宁的一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将恩格斯在《终结》阐述的唯物主义,而重返到“哲学基本问题”形式去解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产生出次生形态的“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曲解。
当然,这两种路线之争在上个世纪是争出了两大社会阵营的激烈对抗,从而推动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理当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上个世纪而起到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自动化生产力的高科技时代的到来。
因此,列宁的唯物主义路线的次生形态的曲解,却对人类社会的巨变所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列宁的次生形态曲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实际上是超过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理论的作用。也可以说,列宁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确立,虽然是曲解马克思的认知前提的次生形态,但是,却在上个世纪起到了激起两大社会阵营的对抗而推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巨大作用。
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之后,人类社会还需要“对抗”吗?还能用“对抗”来促进发展?不能了!“对抗”只能将人类社会已经得到的现代化的社会存在给摧毁,将会使人类社会要从头再来。“对抗”将导致人类社会要重新去过石器时代的生活。
因此,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已经完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而终结。因为将“物质”和“精神”作为认知前提的立场,是滋生无休止之争的根源,是无法说得清、争得明的思想根基。实际上,从德国哲学的思辨形式来看,列宁确立“物质与感觉和思想”的形式是倒退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形式。实际上,用列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说,物质与感觉和思想的关系,实属是感性认识。而马克思、恩格斯两人都批判过那种争论:“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的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怎能倒退到属于列宁界定的感性认识论的形式中去呢?
换言之,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理性认识的这种抽象形式,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对象,揭露的问题,那么马、恩还会倒退到感性认识的形式去呢?再说,物质和感觉的关系是自然界动物脑的形式,就是加进一个“思想”的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就能变成是人类意识的形式了吗?
下面再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现实性来看看: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的两条路线,在现实中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活动的?也可以说,固定两条路线即唯物主义路途和唯心主义路线的活动位置是现实的,还是虚假的?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从前者遗留下来的物质基础而生活的。然而,社会的发展是在后者改变前者遗留下来的物质基础,产生出新的物质条件之后,后者的现实生活才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后者终结是坚持前者遗留下的物质基础的物质条件不变,那么人类社会能有发展和进步可言吗?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地改变现存的事物才能发展和进一步。那么,人类的思维活动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是什么呢?是只能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而直走吗?下面从我们生活的现实来看吧:
请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现实性的真相:A人是生活在人与人的环境之中的,同样B人也是生活在人与人的环境之中。而人与B人的大脑都会有其感觉和思想,感觉和思想只要有活动就有信息(文字和语言)的存在。
那么,人与人在现实中生活,其大脑中的意识机能的活动,它是不是能与信息(文字和语言)分得开来理解呢?实际上,大家只要仔细地想想自己的大脑内部的活动,要是将信息(文字和语言)从大脑分割出去,那么自己的大脑内还有没有感觉和思想存在呢?没有吧!
因为只要在我们的大脑里有感觉、有思想就有信息(文字和语言)存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界定过:思维和思维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在信息社会生活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却硬要将感觉和思想与物质分割开来理解认识的路线问题,这能是马克思的主义哲学路线吗?
实际上,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生形态不符,也与现实生活的现实性不符。就是这么个两不符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却能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被爱好哲学思考的专家、学者硬要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地,硬要说成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不知要曲解到什么时代为止?
可是,在实施改革开放、运用创新精神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大专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家、学者,却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替代物质与感觉和思想的关系。从而产生出再生形态的方式来曲解马克思哲学的立足地。
事实上,却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神圣家族》的第五章(2)小节揭开“思辨结构的秘密”的抽象形式用“一般果实”来遮掩“现实的果实”的手段及方法,变换另一对术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用再生形态来曲解马克思哲学的立足地,这能容忍吗?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都逝世了,可是他们的著作就没有中文版本在中国存在,而任由你们去任意曲解?
然而,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我们是看到现实中存在着的真相,而能容忍一种虚假的哲学来愚弄我们的思维吗?不能!
请问拥有“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而说话的哲学家、学者们:“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有没有单独存在的概念?有没有单独存在的范畴?也请您们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著作,看看他们有没有单独使用过“物质”的概念和范畴来与意识、思想、思维而论其哪个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先物质后意识的论?事实上是没有的。怎么打着马克思的招牌的主义哲学却在论呢?还要论到什么时候为止?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既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没有单独存在的“物质”概念的范畴,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而没有单独使用过的“物质”纯粹范畴,却在我国的学院、党校的讲台和教材在教授着和标明着:这就是马克思的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这要曲解到什么时候才到此为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