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有权利多元化选择人生目标
“富二代”在近几年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词,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着一个要不要接下父辈创下的基业,像父辈那样在市场上冲杀,让自己成为一个像父辈那样成功的民营企业家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这个话题已经不是他们的家族事务,而是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
按照传统的路径设计,最为自然的便是由他们的子女来接班,使企业能够平稳发展。但是,香港《南华早报》9月28日的一组报道引述江苏省前副省长吴瑞林的话说,尽管95%的民营企业创始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班,但95%的“富二代”却不愿意这么做。而总部位于江苏的一家大型民企的副总裁则表示,在未来5至10年内,全国有300万家民营企业将要经历企业管理权的交接,其中70%不会顺利完成,而不能顺利完成的原因很大部分当然就是他们的子女不愿意挑起父辈交过来的担子。有一个极端的案例是,江苏邳州一名23岁的“富二代”砍下了自己的4根手指,以表达他对父母和祖父要求他放弃对动漫的兴趣,致力于接掌家族企业的愤怒。
当众多的“80后”、“90后”正在为就业而发愁的时候,“富二代”却在为要不要继承父辈的衣钵而烦恼,这未免让芸芸众生感到命运的不公。作为这些民营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自然不会像普通民众一样流于这种感叹,而是看到了一旦大量民营企业不能顺利交班可能给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于是正在组织对“富二代”的培训,由高等学校教授和顶尖企业家给他们灌输企业管理经验,甚至将他们请进大型国企实践,为他们顺利接班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有必要为“富二代”的这种表现忧心忡忡吗?我们必须看清楚一个基本的道理,这些“富二代”的父辈,当年他们的创业十分辛苦,但他们之所以会成功,其背后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就是要让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不再成为财富上的贫穷者,这个最朴素的缺乏“宏大叙事”色彩的想法就像高楼大厦的第一块砖,没有了它,其他一切都是空谈。改革开放给他们提供了这种机遇,他们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使他们梦想成真,今天,当他们的子女成长起来,不再像他们年轻时那样为金钱而犯愁的时候,“富二代”理应可以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经济的发展归根结蒂是为了让人可以享受到全面发展,这些“富二代”中有相当部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比之他们的父辈有更开阔的眼光,更远大的理想,家庭应该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社会更不应该将父辈创下的基业作为一个包袱来让他们承受。从尊重“富二代”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应该是其未来主要发展的方向。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科技和文化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其中为数众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均可算得上是“富二代”,父辈积累的财富使他们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辛苦创业的父辈。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徐志摩,也可以算是一个“富二代”,他在依靠父母创下的财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以后,却拒绝了父母要求他继承实业的要求,中国也许因此少了一个实业投资家,却多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这是一件何等赏心悦目的事啊。
那么,那些正在为缺少合适的接班人而发愁的民营企业怎么办?其实,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早已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那就是将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实现股权清晰的公司化,让职业经理人来替代家族式管理,而“富二代”只需要按其在公司中的股份行使控股权并领取红利即可。在西方国家,“富二代”退出企业的直接经营管理已经成为大趋势,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更没有造成社会的不安。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建设刚刚起步,再加上传统的东方文化过于注重家庭利益的制约,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互信关系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这不仅使民营企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而且也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政府部门与其花费精力建立“富二代”培训班,强行为这些年轻人设计人生规划,倒不如大力推进市场建设,在中国培植起适宜于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土壤,可能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