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靶向药物及其市场发展


抗肿瘤靶向药物及其市场发展
2010-10-7

  肿瘤学是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最为关注的治疗领域之一。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开设的“临床试验”网站上列出的近4万项临床试验中,与肿瘤治疗有关的Ⅰ、Ⅱ和Ⅲ期试验数就达1.6万项左右,占总试验数的约40%。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对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高度重视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临床对能有效改善各种类型肿瘤治疗结果的新药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客观需求;2)在过去10年中,获准上市的抗肿瘤靶向药物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市场成功。

 

  1  美国市场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药物市场。在美国,虽然近几年来总药物销售额增长缓慢(2008-2009年已降至2%-5%),但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年增长率却仍超过10%2009年,美国抗肿瘤药物的总销售额(不包括激素和抗激素类药物及抗肿瘤相关疫苗)高达185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约11%

 

  抗肿瘤药物可粗略地分为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和抗肿瘤靶向药物两大类。其中,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包括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络铂类、紫杉烷类药物和叶酸拮抗剂等,而抗肿瘤靶向药物则是一大类旨在特异性地调控一种或更多种肿瘤相关蛋白的新型药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滞剂等。尽管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和抗肿瘤靶向药物的销售额都在增长,但抗肿瘤药物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抗肿瘤靶向药物销售额的迅速上升。2009年,美国抗肿瘤靶向药物的销售额达到104亿美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表1)。相应地,抗肿瘤靶向药物在总抗肿瘤药物市场中所占份额也从2005年的46%上升到2009年的56%

 

 

  2  单克隆抗体

 

  美国FDA迄今共批准了22种抗肿瘤靶向药物,其中9种属单克隆抗体类药物,12种为小分子药物,另有1种是融合蛋白类药物。在这些抗肿瘤靶向药物中,4种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即Roche公司的贝伐珠单抗(bevacizamab/Avastin)、Biogen IdecRoche两公司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ituxanMabThera)、Roche公司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h/Herceptin)、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的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及1种小分子药物Novartis公司的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mesylate/Gleevec2009年的合计销售额占美国当年总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的86%(表2)。2009年,小分子药物的合计销售额占美国总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的23%(约24亿美元),其中近半数销售额来自甲磺酸伊马替尼。

 

 

  3  联合治疗方案

 

  迄今为止,许多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市场成功都有赖于其与传统细胞毒化疗方案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抗肿瘤效果的临床研究结果。例如,贝伐珠单抗单用治疗转移性结肠直肠癌患者没有任何生存益处,但在与由奥沙利铂(oxaliplatin/Eloxatin)、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和亚叶酸(leucovorin)组成的代号为FOLFOX4的传统细胞毒化疗方案联合用药时却能使此类患者的生存期额外再延长2-5个月。

 

  上述事实也导致产生了这样一种假说,即加用两种或更多种抗肿瘤靶向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传统细胞毒化疗方案的抗肿瘤效果,特别是在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机制方面作用显著。不过,这类联合用药方案虽然在临床前模型中显示有益,但至今临床试验的结果却不鼓励常规采用此种治疗策略。例如,CAIRO-2试验发现,在贝伐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capecitabine/Xeloda)和奥沙利铂方案中再加用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肠直肠癌患者反而会显著缩短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并降低生活质量。当然,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和对生物标志物意义的更为深入的了解,某些亚组患者仍可能自接受这类联合用药方案而获得显著的临床益处。

 

  4  适应证扩展

 

  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增长的另一个动力是适应证扩展。在前述销售额领先的抗肿瘤靶向药物中,大多数在上市之初的适应证均很狭窄,但现都已有了多种适应证。例如,甲磺酸伊马替尼在2001年首次获得美国FDA批准时仅获准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而此类白血病在美估计只影响到近5000人。以该适应证和年用药费用约3.2万美元计算,甲磺酸伊马替尼在美国的最高年销售额为1-1.5亿美元。但是,借助适应证扩展(迄今已包括胃肠道基质肿瘤、急性成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脊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共9种适应证),甲磺酸伊马替尼2009年在美的销售额已达到近11亿美元,全球销售额则超过39.5亿美元。预计到2014年,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全球销售额可望升至50亿美元以上。

 

  5  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有了疗效更好的药物、包括抗肿瘤靶向药物,但肿瘤依然是全球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全球有790万人死于肿瘤,占总死亡人口的约13%。在美国,2008年共新诊出近140万肿瘤患者,同时有56.6万人死于肿瘤。另外,即使是使用抗肿瘤靶向药物治疗非常成功的适应证,由于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变异的性质,患者的肿瘤仍可能在初始治疗成功后复发,这就需要有能用于后续治疗的新抗肿瘤靶向药物。例如,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的达沙替尼(dasatinib/Sprycel)和Novartis公司的尼洛替尼(nilotinib/Tasigna)即是专为用于治疗对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肿瘤又复发或对该药治疗没有响应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而开发的。此类药物能够满足临床客观需求,同样可以获得市场成功。

 

  目前,抗肿瘤靶向药物开发管线中已包括数百个小分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其中,既有调控新型靶的如热休克蛋白90kDaMET和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等的药物,又有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已确证靶的的下一代药物(表3)。大量抗肿瘤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事实提示,肿瘤治疗肯定会获得更大的进步,但同时其市场也将变得拥挤起来。总体来说,未来新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确立最适治疗亚组患者人群和最适联合治疗方案。

 

 

 

 

 

来源:《上海医药》201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