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2010年起,启用新的高考模式,即进行文理分科考试。关于文理分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不管怎么样,广东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的模式已定,那么,政治教师在文理分班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重要作用呢?本文将试图探讨这一问题。
一、文理分班中学生主要存在的几种心态。
一般情况下,面临文、理分班的同学,内心出现的动机冲突大致也不外三种情况:
1、一是既想报文科又想报理科,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文理科成绩都不错的同学身上。
2、二是既怕文科又怕理科,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文理科成绩都不太好的同学身上。
3、三是虽然心里有一定的倾向, 但又心存担忧。例如学生当中存在 “双趋冲突”:例如有的学生一方面从学习兴趣出发而想报文科;另一方面从自己想当一名医生的愿望出发而想报理科。其次,单就理科而言,这类学生还存在 “趋避冲突”:就内心的愿望而言,学生想报理科; 就实现的可能性而言,学生又怕报理科。
二、政治教师在文理分科中应发挥的作用。
1、政治教师应该在文理分科的高考政策上发挥正面宣传作用。
毋庸置疑,对于高考是否应该文理分科的问题,有识之士争论不休,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是,作为政治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文理分科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既然广东高考已经把这种模式作为高考的模式,我们应该以坦然、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此外,当我们向学生进行该政策的宣传时,要多做正面的宣传,避免过多负面的解读,以免学生茫茫然无所适从。
2、政治教师应该成为高中学生文理分科选择的指路人。
政治教师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理应成为高中学生文理分科选择的指路人。如前所述,高中学生在高一末期面临文理分科时主要有三种心态,需要政治教师予以相应的引导。一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潜能,关键是要认识和开发相应的潜能。政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通过专业潜能测试表等相关测试,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同潜能,以及不同潜能所对应的专业,并经过学生以及其家长的讨论,以此为选择文科分科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生走出迷茫,明确目标。二是教育成绩不好以致于对文理选科都很彷徨的同学,鼓励他们在认清自我潜能的基础上,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勇于拼搏。三是对“双趋冲突”的情况,政治教师要以人为本,分析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学生最终作出理性的选择。
3、政治教师应该成为高中学生文理分科中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搭桥者。
有的科任教师可能会在高中学生进行文理分科中表现出个人的喜好,如不自觉地希望成绩好的学生继续读他们任教的科目,而引导学生读文科或者理科。虽然这样的情形比较少,但是对于具体相关学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而相关学生在此情形之下,可能会比较茫然,此时,政治教师理应成为文理分科中科任教师与学生的搭桥者,做好两方面的疏导工作,使学生作出明确选择的同时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4、政治教师应该成为高中学生文理分科选择后的心理调适者。
在学生文理分科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有些学生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如有的仍然患得患失;有的则面对困难心存沮丧;有的则仍未能进入学习状态。在此情况下,政治教师应成为学生文理分科选择后的心理调适者。一是政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上《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机会,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进行整体辅导;二是给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渠道,如电话、QQ、电子邮箱等工具,便于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如我在假期还给班上的学生做相应的指导工作,一方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另一方面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最终作出合理的选择。
综上所述,政治教师在高中文理分科中既可以有所作为,更应该有所作为,只要政治教师高度重视、方法得当,将会取得相应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