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中国籍汉人获得诺奖


且不管官方怎么看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作为第一位中国籍汉人获得此项殊荣,站在汉人立场看还是值得庆贺一下的。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有不少,但都是外国国籍,达赖是中国籍,却属藏人,且获奖时候已经流亡海外,刘晓波不同,他是在中国境内的汉人,因此他获得诺奖的意义是深远的,真正填补了一项空白。
 
关于刘晓波,最早的记忆,是从一篇美学著作开始的,这部书是《审美与人的自由》,给人的印象是此人狂傲不羁,他是80年代文化热时奔跑出来的一匹黑马。后来他成了异见人士,成了一个深沉的公共知识分子,人似乎一下子改变了很多,内敛而执着。由于他目前特殊的角色身份,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可说的。
 
单只说一种现象,汉文化开始走向世界,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这个信号意味着,世界开始关注汉文化,汉文化在影响世界。互联网每天要上传那么多文字,而汉文字因为人口的众多,占据了互联网一个硕大的空间。假装视而不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世界性的文化深层合作已经别无选择。语言符号是用来沟通的,如果只是用来自己给自己做记号,大可不必把它发明出来,语言可以用来表达不同体系的语言,所以语言即是独立的,又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一阴一阳都可成为一套独立的足可表达一切的语言,何况丰富的汉字,它所具备的表现力更是莫名的神奇。
 
语言因为可表达一切,所以它必然就没有疆界范围,人类不能因为语言不同而变得彼此陌生,正因为如此,诺贝尔在设立奖项规则的时候,是不分民族的,不分国家的,不分地域的。中国人曾有过诺贝尔情结,以为被西方文化控制的诺贝尔奖对中国这块地域存在严重歧视,但在今天看来,被证实这样想是多余的。
 
任何正统的文化体系,都不存在地域歧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先入为见的敌视,等于已经关闭了文化沟通的大门,那是怎么也无法理解对方的。刘晓波的获奖,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伸出了橄榄枝。有反对者可能会说,西方人的确是伸出了橄榄枝,可刘晓波没有对汉人伸出橄榄枝,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明智的态度,不知者就不要参与争辩,真实的感受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第一手真实感受的时候再说,不轻易表态是最佳表态。但不表态,也不是无作为,而是有着自己清晰的立脚点。
 
高行健也获得了诺奖,但他获奖的国籍是法国,而且他参评的文学作品也是翻译成法文,才入选参评的。而以汉语言、中国国籍参与进来并获奖的,刘晓波是第一人。刘晓波的获奖意味着,西方文化对汉文化的关注已经显示出了诚意。这是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汉文化开始以自己的角色走向世界,当然确切地说汉文化早已走向了世界,而这里所指的强调是一种文化的相互认可,这个被广泛认可的界线,就可划在发生于2010年10月8日宣布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一天,这一天汉语体系与英语体系获得了空前默契。
 
当然刘晓波的诸多见解,也并非为笔者所完全认同。我只是为汉语言文字,西方人开始认真倾听,并做出诚恳的反馈,而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