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第六讲 思第九
《洪范》曰:“思者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此,诚动于彼,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几,其神乎!”
作为人,作为理性的动物,人可贵的就是思想,人有思想,人能思维。人有心,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维。《洪范》是《尚书》里的一篇,周武王克商时,殷纣王一把火就把朝歌全部烧掉了,图书馆也烧掉了,先王的典籍看不见,周武王把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向箕子请教先王之道,箕子就跟周武王谈了“洪范九畴”的道理。洪者大也,“洪范”,,就叫大范,治理天下的规矩、根本规矩,称为“洪范”。“九畴”,就是治理天下的九种大的方法,第一: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第二:貌言视听思,是讲作为天子在形象、气质、语言、性情、思维等全方位的优化和把控。貌,作为皇上,怎样调理自己的形象气质,这是貌;言,作为天子,作为朝中重臣,应有语言的规范;一个是形象的规范,一个是语言的规范。视,眼睛,与外部事务沟通的交流的眼睛的观察能力,听,耳朵,听的能力,耳朵和眼睛,一个看色,一个闻声,都是对外信息交流的器官。作为一个天子,眼睛应该放在什么地段上把它优化起来,耳朵应该放在什么地段上把它优化起来,一个是眼睛和耳朵展现给你的臣民的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风范,另外一个,怎样通过你的耳朵眼睛语言,掌控这个社会和国家,这个非常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思”。
主人公是在这儿,貌言视听都是奴才,都是工具,关键是在思,在心,心是主,那四位都是宾。所以,这里《洪范》说:“思曰睿,睿作圣。”大家都知道睿智嘛。通过我们思维优化,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智力,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睿作圣”,聪睿以后,才可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圣人的胸怀。《洪范》里的貌言视听思,我在龙江书院专门讲过一次,讲了好几万字。讲貌的时候结合相法讲,语言呢,讲了语言的秘密,耳朵,就讲了耳朵的观音三昧,这个耳朵不得了,思,这个是讲心地法门,念头功夫。
“思作睿”,我们是凡人,我们的思维是很简单的,没有高明起来的思维,你看,在行道里,一般的公务员跟科长的思维层次不一样,科长跟处长又不一样,处长跟局长又不一样,局长跟省长又不一样,地位的差别表现了你所掌控的因缘的差别,你的视野就受到了局限。层次越低,就是个螺丝钉的作用,在一个机器里,你只承担了螺丝钉的作用,如果你地位越高,你是掌控整个国家机器的人,那你的感觉又不一样。小孩子和老年人,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幼年,青年,壮年,老年这么一个过程,每个过程有它的生理的、社会的种种因缘。种种因缘,种种经验决定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的感觉,生理的、社会的种种因缘,就决定了我们的思维的层次。你的思维,你的精神世界是在哪一个层面?高层面的还是低层面的?所以,这个不用说,每个人都局限在自己的因缘之中的那么一个狭小的天地中。要高明起来,就必须超越那个因缘,使自己得到提升,地位的提升当然不一样了,一下当了处长和局长,所管的那个空间不一样,感知的空间更大了。另外可以通过读书,毕竟社会几千年,如果你不读书,所接触的也就是当代社会这么几十年的东西,要超越这几十年的因果,必须看书。书有很多种很多类,一个人所感知的毕竟是有限的,一本书所接触的也是有限的,知识是很庞大的,是整个人类的文明的载体,所以,我从来就提倡看史,历史,文化史,经济史,包括科技史,都要接触一些。你融会贯通之后,感觉就不一样了。
“思曰睿”,我们要确定一个目标,使自己睿智起未。睿智一定要打开眼界,打开眼界,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上层楼,不能成为井底之蛙。我们在生活之中,经常看见这样的人那样的人,往往都是井底之蛙,我们也笑话别人是井底之蛙,但是看见更高明的人之后,才觉得自己也是井底之蛙。你怎样翻过这个?把自己在井底里生活了若干年的那些都放下,跳出井外,来感知更大的世界,这个就是叫睿。但是,世界永远是无穷的,就象我经常说的:我们面前永远是一条线,这个线前面是未知,这个线以内的是过去,是已知,线以外的是未知,是未来。无论你的知识面多广,无论你多聪明,你的前面永远有一个未知,永远有个未来。未来对我们来说总是未知的,未知的对我们来说总是属于未来的,过去的是你过去因缘范围内经验过的,可能属于已知。实际上,很多你经历过的仍然是未知也是无知。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今天吃饭没有?吃了。吃了几碗饭?一碗饭。这一碗饭有多少粒米?这个你肯定不知道了,稍微一楞的话:这个菜里有多少油?还别说多少粒油,就是几克油?几克盐?你都说不清楚。
思维要关注到未知的地带,一切已知的,全程的未知,怎样从这种已知和未知之中超越出来,那就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的境界必须要悟道,没有悟道,不可能成为圣人。要成为圣人,必须要以睿智作为基础。我们不可能象六祖一样,《坛经》里说六祖是打柴的不识一字,不识一字并是不他没有智慧没有知识没有经验,只是他没有文化上的文字上的经验而已,实际上,六祖在打柴的时候,肯定也是一个很睿智的樵夫。必须要有这样的基础,要有这方面的资粮,才能由睿作圣,睿的资粮就是要善于思,就象《中庸》里说的:“学以聚之,宽以居之,问以辨之,仁以行之”需要这一系列的基础,潜行,密宗讲前行,这也是前行。这个就是思的基础,通过这一系列我们积极的思维活动,用佛教的话说——积极的思维修。积极的思维修可以使我们的智慧得以提升,达到睿,在睿的基础上明心见性,那就成了圣,达到圣人的境界,那就不一样。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既然是“思曰睿,睿作圣”,那么,思和无思是什么关系?思和无思,我在最初学这章的时候,我自己都翻不过这个桥。思和无思,那个时候还没把这个关系弄明白,后来,若干年后,才明白这一层的关系。无思,是本。“无善无恶心之体”嘛。六祖大师接惠明的时候,就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个无思是本,我们的念头来来去去,念头为什么来来去去?就是在无思的精神地带上,就在我们第一章看到诚的这个地盘上运作,一张黑板,只有它干干净净的才能书写,我们的心只有空空如野的时候,才能此念彼念一念万念地来来去去。无思是思的根本是思的阵地,它是精神本体,它不等于精神内容,精神内容是在精神的体上,无穷无尽地表演,“无思,本也”,这是根本。
“思通,用也。”无思是个思的平台,思通是因缘在这个平台上放顺了,弄好了,在无思和思通之间,还有很多很多缘起的过程,前面讲过“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这些省略而谈。我们想一想,坐宇宙飞船到火星上去,要发射一个五百吨重的飞船上去,那么,这个火箭应该怎么造?燃料要多少,轨道要怎么样,通讯要什么什么的……这一系列的工程技术,需要跟上,“思通”了,把这些方案确定了,计算正确了,就叫思通。我们搞一个策划,搞一个什么什么的东西,都有一个思通的过程,思通是为了用。但有的人的思天天打妄想,那是无聊地燃烧自己的时间和精神,所以,思通是为了用。我们思,一定要求通,通,一定要致用。
“几动于此,诚动于彼,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这个非常妙。“几动于此”,现在炒股票的,每天都在看那几条线在那里波动,怎么感受它?怎么判断它?判断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人事上,在一个机关里,在一个企业里,人事上是很微妙的,突然有个动作,老板退休了,下课了,谁来填补这个位子?有关的人可能都在动,能不能上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每个人都在动。就不说世间的得失利害是非这些事情,就是我们的精神认知的对象而言,必然呈现这样的过程: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或几动于此,诚动于彼,客观的环境有新的东西出现了,我们主观的精神开始策划要和它相应,要把握住机会。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我们都习惯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之说,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一定要过这一关,“无思而无不通”也是从这样的路数上来的。我们上楼,没有通过自己盘算吧?腿要用多大的力?抬多高?腰倾斜多少度?吃饭的时候也是,也没有说我的牙要用多少力?眼睛看人要什么什么的,眼睛怎么看人,看人看镜子自然而然就来了。实际上,主观和客观之间没有障碍,我们见到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应的色深香味触法,完全是相应的,一见就见着了,本身是处于无思而无不通的状态,关键是我们的心要自设障碍。吃饭的时候嫌饭不好吃,淡了咸了硬了软了,这样那样计较着。人与人打交道,本来,张三和李四打交道,因缘就是那么回事,但是呢,他又对不起我啦,我又怎么怎么啦,中间的是是非非就来了,本来是无思无不通的,但是,通过我们人的障碍,烦恼的障碍,情绪化的东西等等,就处于思而不通的状态。
我们就经常处于思而不通的状态,这个思而不通就是我们自设障碍,我们的情绪,我们的知见,用佛教的话来说,所知障烦恼障等等等等,就把这个通路遮蔽了。通过种种的修行提升,返本归朴,使我们能够回归于无思而通的状态,这个就是圣人。看到方的就是方的,看到圆的就是圆的,自己不须主观地加减乘除,还自然本来面目,也还自己的本来面目。人与人的交往,往往是自己带着成见去看事,带着成见去看人;带着是非去看事,带着是非去看人,这样就失去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僵,搞得紧张,搞得麻烦,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的这些麻烦引起的。所以,西方称人与人之间叫聋子的对话。我们之间交流,我在交流的时候,有个东西在肚子里,我在说的时候,你马上就抵挡,就怀疑,实际上听清楚我的话没有?没有。话没听清楚,就来反驳我,给我提意见,我也没听清楚你说的是什么,于是乎,我也来反驳你。人与人之间,经常玩这个事。文化层次不一样,情绪状态不一样,都会形成交流中的种种障碍,而遮蔽了无思无不通的这么一个至简至易的过程。
为什么道是“仁义中正而已矣”呢?为什么我们达不到仁义中正呢?就是因为烦恼障,知见障,情绪化的东西,是非的东西,把这个无思而无不通的东西堵住了,所以,修行就是要去掉那个障碍,使我们回归于无思而无不通。这个,拿起来,马上就看见了,看见了就看见了。也是《通书》啊,有人说,哎哟,还没有我那个本子好,我的是印出来的有注解的,一下反应就来了,这是人很自然的一种反应。怎样使人的这种反应消除掉,回归于无思而无不通,这个的确需要相当的功夫,有的人学修几十年,这个思维的惯性还是没有扔掉,这个习惯若没有长期刻苦的修行,是不容易把它扔掉的。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用佛教的道理来说,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后得智。“无思而无不通”,是根本智;“不思,则不能通微”,是后得智。我以前就说,一个菩萨来了,中国的菩萨见了高鼻子可能要请翻译,听不懂西方的话,要懂英语的话,自个还得学,你请一个菩萨来,送他一辆奔驰,送他一台宝马,可能你还是要先送他去驾校学一学,才行。任何事情,从不知到知,都有一个因缘的过程,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有个思维和实践的作用进去。所以,“不思,则不能通微。”
微,也是对象,《道德经》里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总之,细微玄妙的对象称为“微”。见了泰山知道是泰山,见了砂粒,砂粒是泰山么?所以,我们要知道股票怎么样?我们要去思考,现在股市上的信息怎么样?到底是跌么?还是升?在跌的大盘之中,还是有些股市在升嘛,在升的时候还是有些股在跌嘛,怎么去看待这个几?那么,就要学习,要去思考,要去判断。无论学什么,三百六十行,要使自己的本事精妙,那么都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
“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思考是我们的必走之路,但是,时间长了之后,熟能生巧,生巧,就是睿,就达到睿智了。有些人干活傻乎乎地干,不知道干活的窍门,老是费力不讨好,有的人知道这个干活的窍门,就可以二两拨千斤,一下就把事情干了,花的功夫又少,投资又少,又得到大利益,这个就叫聪睿。聪睿以后就能无不通,所以,“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怎样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怎样提升我们的应变能力?达到睿智?达到“无不通”的这么一种睿智?
“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尽管无思和思好像是彼岸和此岸的关系。思是此岸,无思是彼岸,通微是彼岸,怎样让彼岸和此岸之间弄一个桥呢?还是要通过思。“通微生于思”,思是通微的基础,通微是无不通的基础,它有这样的前提。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我们不反对思考,不反对打妄想,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最初基本都处于妄想,但是通过了这个妄想,就象沙里淘金一样,把这些妄想砂粒淘出去,“淘尽狂沙始见金”呀,然后,得到了这个金,这个金就是我们通微的思,通过思维修,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了我们的智慧。所以,“思者,圣功之本。”圣人并不是独坐佛龛上不料理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圣贤的事。春秋三不朽之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圣功。这个圣功的源头在哪里呢?是思。它必须要通过善于思考。净慧法师在以前夏令营的时候提出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一个善字,善用其心就是善于思考,善于思维修,这个就是圣功之本,一切成就圆满功德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就是思。它不仅仅是圣功之本,而且是吉凶之几。在唯识学里,讲了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行就是实践活动,行,它又是思,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是一体的,所以,色受想行识又可以称为色受想思识。思,它直接和实践活动在一块,那么,也可能动而得吉,也可能动而得凶。我们怎么把控这个呢?《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几,其神乎!”
吉凶之几往往就在我们举心动念之中,我们举心动念有可能得吉,也可能得凶?我们怎么料理这些事?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着未来,面对着未知,社会是险恶的,人心是阴暗的,我们怎样去料理这个事?《易经》说:“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个“见几而作”,见了就要作,不是见了不作,不要等到太阳都下山了,今天的事情就得今天作,当下的事当下了,这个就是知几,并不是说还要一个什么几拿显微镜去看,还要拿雷达去勘测它,去寻找它,那些都是在未来,完全与我不相干的,至少与现在不相干的,与现在相干的,就是现在该做的事,现在该做的事就是几。肚子饿了该吃饭了,肯定要先吃饭,该上班了,该把自己桌面上的事情料理好,就得料理好,而且,不俟终日啊,不要等到太阳下山。
见微知著,它又有“知几其神乎”在其中。因为一切的几都是在我这儿,以我为主,以我的因缘为主,必须要把自己身边的事情好好地料理出来。所以,我怕那些学佛学成了佛呆子,他除了念佛之外,生活不管,工作不干,每天只是参禅打坐念佛念咒以后,这个就完了,自己成了一个废物,他就不知道,自己设身处世,干好工作端稳自己的饭碗也是一个最大的佛事。你身上也是无量众生啊,你身上的无量众生你要料理起来啊,你不料理它,它有意见的。另外,你的心也是无量众生啊,你要把它摆正啊,你要超度你的心啊,你不能胡思乱想走火入魔了,那不是害了无量众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得正,佛教里面谈八正道,八正道就是不离当下,还是不离当下。“知几其神乎”,神,就是我们现在的事,既然去做,大家还要做了便放下。所以,“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这一章说了那么多,最后落到:“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就是搬柴运水,日用之谓道。日用之谓道,本身就是《易经》里的思想,“知几其神乎”,这个几和神并不是在十万八千里之外,也不是说在明年后年一百年以后,就在现在。现在搞好我们的事,搞好我们的工作,搞好我们的身体,搞好我们的心地,迁善改过,知耻可教,闻过可贤,把这些事情料理好,就是善于思,就能够通睿,就能够作圣,如果不在这些方面料理,老是在玄玄妙妙的事情上盘旋,去打妄想,去谈玄说妙,那就误了一生,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