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能和诺奖挂钩?


大学生就业压力能和诺奖挂钩?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有一篇文章:《就这样,我错过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是由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经济理论引发的感想。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这三人此次获奖得益于他们“对于存在搜索摩擦情况的市场的分析”。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获奖者们建立的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了政府监管及经济政策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及工资变动。”
于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借这个题目进行了发挥:“事实也证明了我这一推理。据武汉纳杰人才统计,1000份求职者简历中,预期薪酬待遇一栏,超过八成的求职者未填,他们多是应届毕业生;仅有15.3%的求职者填写:月薪在1500~2000元间。5月23日,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了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同时,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接受零月薪。接受零月薪时限最短为1个月,最长可达半年。他们不惜降低就业门槛,自然跨进就业之门就容易一些。”
文章说:“大学生们为什么不填薪酬预期甚至接受零薪酬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没失业保障,这也意味着不工作就没饭吃没地方住,或者继续做‘啃老族’。否则就必须降低身价,不讲条件,好歹先捧上一个饭碗。假如有足够的失业保障,大学生们求职时就不会不填薪酬预期,更不会接受零薪酬就业。薪酬不仅是钱的问题,也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大学生岂会不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
文章说:“所以,我不认为大学生不填薪酬预期或愿意零薪酬就业是因为他们权利意识缺失或就业指导失当。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理论。”
笔者观点:我绝不倡导大学生就业接受零报酬,让大学生接受零报酬是社会纵容非法的用工体现,“零报酬”公开化是人力资源市场混乱的体现。这篇文章作者难道要借诺奖见解鼓励大学生接受零报酬?但是,也必须搞清楚大学生要让社会承认的社会价值究竟是什么?大学生宁肯成了“啃老族”,也不愿意就业的原因并不是家长们愿意供养,而是大学生对自己社会价值理解偏见所形成的。即便大学生降低对薪酬的预期,不能否认大学生就业中既有“利意识缺失或就业指导失当”,也有价值取向的歪曲。
白岩松的清华讲话,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认为没有错。基本立场就是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并把中国的大学划成“三六九等”,“名牌”大学学生的就业就一定要和教育的投入相对称。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论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特别是已经建立起比较丰厚的社会保障的国家。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甚大,中国人口和就业的矛盾就绝对数以及贫困人口的绝对数而言,中国还远远不是本年度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所能解释得了的——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理论。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西方的经济理论不完全适应中国国情,邓小平在世的时候提出的是学习西方发展过程中有益的经验,为中国发展所用,而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
我多次说过: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服务,为社会供职就是“服务”。这是“五四”以来倡导民主科学的理想所产生最有生命力的词汇,这与封建社会的“君臣”观念,“父母官”的提法都有本质的区别。
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的不排除今天社会实际存在的就业矛盾,如果不改变教育就是一种“投资”思维,不去更新大学生在新时期的价值取向,那么中国的教育将是世界上最失败的教育。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三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