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智利矿难救援成功吹捧过头
杨于泽
智利圣何塞铜矿33名矿工被困井下近70天后,昨日全部升井,重见天日。国内媒体作了充分的报道,称之为“奇迹”、“人类所创造的奇迹”。很多人对智利的矿难救援推崇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大概是想借以反讽国内现实,用心可谓良苦。
智利矿难救援成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虚心学习,但不能陷入片面推崇。所谓片面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舆论隐隐透出的那种人定胜天的思想。一些媒体人未能进入智利矿工的心灵深处,光说救援如何成功、过程如何人性化,好像矿工在井下700米深处体验天堂般的生活。居然有人说,智利救援成功有其“必然性”。如果矿难不是塌方而是一场透水事故,33名矿工可能早就溺毙,何来必然的救援成功?
思维片面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无限推崇智利政府,说他们的总统如何如何,卫生部长如何如何,救援成功俨然成了领导“以人为本、英明决策、指挥得力”的成就。这是一种替政府评功摆好的思维模式,类似的舆论,正是“丧事喜办”的肥沃土壤。矿难既已发生,矿工九死一生,纳税人出钱出力,新闻版面热热闹闹,少数政客出尽风头。对于某些政客来说,矿难反而是一件好事。
有人特别赞赏,智利政府通过几近“完美”的矿难救援,做了免费国家形象广告。有的国家要打国家形象广告,但智利是否需要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外人如何得知?推崇智利矿业安全制度完善、政府人性化,对于中国来说可能具有“宣传效应”,但此点与主流国家高度同质,除非专门投放中国,否则宣传卖点值得怀疑。况且矿难救援再成功,也是矿难的结果,把它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的题材,是否恰当值得怀疑。
一旦矿难已经发生,国家无论大小、社会制度,都必须组织救援,别无选择。以举国之力做一件事,是专制社会所长,却是民主国家的短板。在全球化时代,救援的技术只是钱的问题,没有国界限制。为了救援成功,各种政府都会想尽办法,所以基本的方法亦无高下之分。领导以人为本也好,亲临现场也好,牵挂祈祷也好,实际上是其职份内的事,公众大可不必感动莫名。
事实上,现在领导人本身对救援成功的反应是恰如其份的,并无歌功颂德、邀功请赏的成份。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对获救矿工表达了良好祝愿。在现场演讲中,智利总统皮涅拉只是表达了自己对矿工生还的感动,赞扬了智利国民的团结,希望走好剩下要走的路。搞论功摆好的,反而以中国媒体为盛,这大概是根深蒂固的中式宣传思维所致。
当然不可否认,智利有很好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我们应当多多反思。有人认为中国矿井也应像智利那样,建设井下庇护所;有人高度赞扬智利政府许多人性化的做法。矿难救援人性化,为矿工建立井下庇护所,这些当然很好。但一个有着民意压力输入机制的国家体制,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制,即使文件连翩、好点子成堆,照样样样落不到实处。但如果有一套没有漏洞的制度摆在那里,每个人就会顺“势”而为,庇护所不建不行,需要先进技术可以采购,一切过程也会自然地趋于人性化。否则官员丢官,工程师丢饭碗,弄不好还要坐牢,谁敢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