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大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 英国病人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1962) 

  真正的经典都是超越时代,不会被花哨的技巧,技术和其他电影叙事噱头所遮蔽的。比如这个1962年拍摄的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它与1996年拍摄的同类沙漠大片英国病人,几乎构成共时性的电影叙事。

  阿拉伯的劳伦斯叙事从容,是一部讴歌民族融合与支持民族独立的史诗。20世纪的某些年代,民族独立风潮类似于国际时尚,而外族直接接管阿拉伯骑兵指挥权,带领部落匪帮联合向土耳其进发--劳伦斯的私生子身份,总是与本国政府和军方意识形态相左,及时提供金币与枪炮,骨子里潜伏的支持民族独立的元素和其宽厚的性格,构成了说服力的全部。

  英国病人其实就是国际病人,或者超越国界的爱情乌托邦。回忆与现实交叉,叙事传统,镇定,但所有的评论解读有些玄虚,太知识化。

  再说演员,我以前看电影,一直把朱丽叶比诺什与朱莉娅·罗伯茨搞混,总以为她们是同一个人。后来又以为她们是母女或姐妹,而且总是把实际年龄大几岁的朱丽叶比诺什当成了女儿或妹妹。后来认真对比布拉格之恋与永不妥协两部影片,才发现实际年龄更大的朱丽叶比诺什,虽然与大嘴美人朱莉娅·罗伯茨 脸型相似,但脸蛋更白嫩,饱满和红润。更巧的是,那个著名的英国电影明星,美国电影美好的一年,永不妥协的男主角阿尔伯特·芬尼,曾经主动放弃了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男一号的角色。

为身世感到苦恼

 

  1888年8月16日,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出生在英国威尔士,是大地主托马斯与女管家劳伦斯的私生子。劳伦斯很小就知道了身世,生性敏感的他感觉自己是个另类,意识到梦想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18岁时,他考入牛津大学学习历史。虽然身高只有1.65米,他却勇于向自己的潜能发出挑战。他经常两三天不吃东西,在寒冬进行越野训练,训练骑车直至累倒在路旁。通过这种自虐式锻炼,劳伦斯不仅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而且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神,为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基础。他曾随考古队到过叙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还在阿拉伯世界进行了旅行,学会了阿拉伯语,并迷上了阿拉伯文化。

 

  投笔从戎成为“爆破先生”

 

  一战爆发后,劳伦斯报名参军,到英军设在开罗的军事情报部任职。他不喜欢坐办公室,并很快等到了机会。1916年沙特阿拉伯西部哈桑王族的酋长谢里夫发动革命,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奥斯曼帝国当时是英国的敌国,劳伦斯建议英国抓住机会与那些希望取得独立的阿拉伯部落联盟共同对付奥斯曼帝国。他的建议得到了英国军方的支持,同年12月,劳伦斯被派往吉达,出任阿拉伯军队首领费萨尔的联络官。

 

  在劳伦斯的策划下,阿拉伯起义军多次深入敌军后方,炸毁铁路与桥梁,使土军的运输濒于瘫痪,阿拉伯人因此称他为“爆破先生”。攻占红海沿岸重要港口亚喀巴港一役,使劳伦斯成为英国军界的知名人物,也让英法等殖民主义大国第一次真正重视阿拉伯起义军的力量。劳伦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攻克亚喀巴之后,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了,而是成为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劳伦斯负伤32次,多次死里逃生,但从不居功自傲。他严格遵守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与他们同吃同住,并肩作战,胜利后总是把功劳归于各位酋长或部落领袖。战友评价他说:“他的话不多,但他注意研究周围的人。当争论结束,他提出行动计划时,往往能使每个人都满意。”在回忆录中劳伦斯写道:“我将散落在阿拉伯人中间的火花聚成一团熊熊大火。”

 

  当同盟国与协约国在欧洲战场陷入僵局时,劳伦斯率领的非正规部落军却在阿拉伯半岛书写了传奇而浪漫的胜利诗篇,让敌军闻风丧胆。1918年劳伦斯与费萨尔率军攻入大马士革,使他的军事成就达到顶点。

 

  拒绝接受英王授勋

 

  一战结束后,劳伦斯作为英国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他身穿阿拉伯长袍,竭力为阿拉伯国家争取利益。但英法等国只顾瓜分中东,根本无意履行给中东国家自由的承诺。劳伦斯愤而离席。由于他战功卓著,政府授予他“特殊贡献”勋章。但他不满英政府背信弃义而拂袖离去,颁奖的英王乔治五世无奈地说:“我捧着奖盒,他却拂袖而去。”

 

  1919年,一位名叫劳维尔的记者开始用幻灯片的形式介绍阿拉伯独立战争,并把劳伦斯称为“未加冕的阿拉伯之王”,“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称呼从此流传开来。此后劳伦斯曾在政府部门担任中东顾问,但终因不满政府对阿拉伯国家的背叛而辞职,并从此拒绝担任一切公职。

 

  在追求速度中陨落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劳伦斯的文学天赋得到了充分体现。1926年他出版了《智慧的七柱石》一书,记录了他在中东地区的作战经历,被称为“描写阿拉伯起义的史诗性作品”。他还将《奥德赛》重新翻译出版,受到文学界的赞誉。但这时的劳伦斯已心力交瘁,他体重锐减,战争在他身上留下的几十处伤疤经常隐隐作痛。对生活感到厌倦的劳伦斯迷上了骑摩托车,他曾说“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但对速度的疯狂追求要了他的命。1935年5月13日,他出了车祸,在医院昏迷了6天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劳伦斯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曾渴望名誉,但当它到来时他却感到恐惧;他希望被人接受,同时又是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他有数不清的朋友,内心深处却极其孤独;他的初衷是文学写作,命运却安排他戎马一生,驰骋大漠。也许正因如此,他的人生才变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