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但直到东晋前,佛教在中国的活动力量尚微。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佛学出现第一个高潮,代表人物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隋唐时期,出现第二个高潮,产生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派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正如禅宗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传法偈中所说:“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这些天才的宗教人士,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创立的宗派,在隋代形成。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称法华宗。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派的根本典籍。天台宗提出了空、假、中“三谛圆融”、一心与宇宙全体相统摄的“一念三千”两大理论,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天台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宗,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几经兴衰,沿续至今。
二、三论宗
三论宗系隋代吉藏创立,以印度佛教中观学派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作为自己主要的典据,因此而得名。
三论宗的中心理论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创始人吉藏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生起的,因而是无自性、无所得的性空;但为方便众生,而以假名说有,使人不致落入边见。该宗实际阐释的主要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中观理论。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槃经》,即有四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经常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该宗对《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于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三、法相宗
法相宗的创始人是唐代玄奘和窥基师徒二人,他们以一系列精细的概念,分析、解释宇宙和人生现象,宣扬万法唯识所变的观点。它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法相宗继承印度大乘佛学有宗的观点,认为心指心思,理指道理,只有当心合于理时,才能得到解脱。
它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其中,糅合十家之说的《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律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又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
律宗将释迦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两教。化教为佛教化众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四部阿含,《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制教为佛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诵律》等。
化教又可分为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性空教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摄大乘《华严经》、《楞伽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
制教又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实法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假名的经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圆教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以心法种子为戒体。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属唯识圆教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
五、华严宗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而得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它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所以又称法界宗。
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主要阐释《华严经》,发挥“法界缘起”的理论。因此华严宗的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法界指现象或本质,所谓法界缘起,是说世界万法互为依持,互为因果,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法藏的弟子澄观将性恶说引入华严宗理论中,宣扬佛不断性恶,一阐提人(指断了善根的人)不断性善的观点。澄观的弟子宗密既是华严大家,也是禅宗大师,他以灵知本觉为理论基点,宣扬禅教一致论,并试图进一步融汇儒道两家的学说。
六、密宗
密宗也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手结印、口咒真言、意念本尊)而获得悉地(成就),故而得名。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刚界与胎藏界合而为一。两者为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
七、净土宗
净土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中国流行的净土信仰主要是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而是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而名;又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印度佛教中宣传净土思想的经论很早就传入中国,被净土宗奉为典要的有所谓的“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创立者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的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在净土宗理论中,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根据就是《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所发的各种誓愿,尤其是其中的第十八种:“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我成佛之后,只要真心信仰,愿意到极乐世界来,并且专心念诵,那么他就可以如愿以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法藏比丘就誓不成佛。
但念佛只是往生的外在条件,修行者还必须以真心诚信作为内因,再加上念佛的具体修行,内外相应,把信、愿、行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往生极乐世界。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对于信仰者又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所以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宋明以后它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净土宗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直到近现代仍然在民间有着不小的影响。
八、禅宗
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禅宗,下一节将专门介绍。
【摘自《佛法改变活法》,薛龙树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