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无忌
提起改革,让很多百姓倍感苦恼,尤其是政府机构改革,越改越让百姓看不懂。9月30日《成都日报》刊发《成都15个区(市)县政府部门将减少158个精简31% 》一文,表明成都在政府机构改革上又有大动作——积极推行“大科室制”。然而,在这篇长达3500字的报道中,没有半个字提及人员精简。殊不知,此举是为了能够真正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还是另有深意(避免今后科室打牌找不着人,大科室人多,打牌、玩乐自然不会缺人)?
谁都知道,“大科室制”就是将目前一些小部门拼凑在一起,重新改头换面,但人员还是那些人(因为未提及要精简人员,谁也不愿意放弃待遇优厚的公职)。
只精简机构,不精简人员,跟“新瓶装旧酒”没有丝毫差别。不仅如此,百姓还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先前报道山西有79名公职人员被免职,其原因就是在上班时间外出逍遥。这岂不折射出政府机关人浮于事,冗员太多所致么。此前还有报道,有些地方机关中一正10副的现象,甚至有10多个副职存在。从目前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因为机关太小而导致各地方机关有令难行、有规难循。
中国官民的比例已是全球之最。据统计,目前中国吃财政饭的人数已经高达4572万人;《国际先驱导报》曾有报道: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的任玉岭做了一个统计:“我们的官民比例(2005年)已达到1:26,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时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1:67和10年前的1:40相比。”
更令人不解的是,越是落后的地区官员的比例占得越是高。河南《大河报》的一项统计表明,到1999年为止,陕西的官民比例为1:34,河北为1:40;河南为1:41;山西为1:27;宁夏为1:24;青海为1:22。在山西32个发不出基本工资的县中,有8个县官民比例在1:20以下,大宁县为1:13,陕西省黄龙县9个农民养1个官员。
有人曾经将中国官民比同世界一些国家进行过比较,1999年中国的官员与普通民众的比例是1:30,印尼是1:98,日本是1:150,法国是1:164,美国是1:187。
如果国际上要设一个“官民比例最低奖”,毫无疑问,非中国莫属。
前中组部长张全景几年前曾在媒体上公开讲现今官员之多、官民比例之小、百姓平均负担官员之重,为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之最。不过,张全景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搬出了中组部长的办公室。
当然,成都这次“大科室制”的改革,尚在萌芽阶段,最终到底能改成什么样子,谁也不能预料。如果在精简人员上有所作为,定能为其他城市作出表率。我等只能作壁上观,期待改革能够称之为“成都模式”。
中国官员之多,已是不争的事实;百姓负担之重,自然跟官员多少有关。当然,中国的百姓数量也是全球第一。如果用百姓人数多,官员人数也必须多来解释,似乎也说得过去。不过,“中国百姓最好”已是国外政要的共识。这一点也毋容置疑。
中国所有的改革,如果只精简机构,不精简人员,地方机关中人浮于事、冗员拥挤的现象无法改观,改革的成果必然大打折扣,只能是费尽周折和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