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佛教宗派中,禅宗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重要的影响,流传时间最长。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因而得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它所依据的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禅宗主要依据的是达摩的“二入”和“四行”学说,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彻底消解了人生的隔阂,把人心人性与佛心佛性融为一体,打通了生命的各个方面,让人在空空荡荡中感到自由自在的快乐,同时又让人在透明的真实中找到终极的归属和永恒的存在。
禅宗的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相比较而言,六祖慧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六祖慧能三岁亡父,随母流落岭南。他在贫困中长大,靠打柴卖薪奉养母亲。在一次送柴时听人诵读《金刚经》而心有感悟,决意学佛。他辞别老母,步行数千里来到湖北黄梅东禅寺。
慧能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大师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求什么?”
慧能答道:“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道来礼拜师父,只求作佛,不求其他东西。”
五祖道:“你一个岭南俗家弟子怎么作佛?”
慧能敬礼答道:“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俗人与僧人不同,佛性有什么不同?弟子听说佛陀普度一切有情众生,怎么会计较这些?”
五祖见他悟性非凡,就把他留下了。
但是座下众弟子都已修行多年,慧能还不能跟他们一样作为入室弟子,于是只好先叫他在后院干些杂活,等候机会。他被分派舂米劈柴,可一连干了八个月仍没有机会进入禅堂。
一天,有个小和尚念诗偈从碓房经过,慧能问他念什么偈子,他说是神秀上座的“无相偈”,师傅叫人人诵读,会大有功德。慧能说:“我也想诵此偈,能烦上人带我去偈前礼拜吗?”
小和尚引他到南廊偈前,为他念诗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无使惹尘埃。”
慧能听了诗偈随即道:“我亦有一偈,能烦上人代写出来?”
他念自己的诗偈,小和尚即用脚趾在泥地上为他写了。只见地上写出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看了无不称奇,五祖也被惊动了,他看了偈子赶快用脚擦掉,连连说:“也未见性,也未见性。”
第二天,五祖来到碓房,见慧能仍在踏碓,他沉吟道:“求法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他问慧能:“米熟了没有?”慧能答道:“米早熟了,只欠筛啦。”大师用禅杖至碓上敲了三下就离开了。
当夜三更,慧能来到大师禅室,大师即为他说《金刚经》,当谈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顿时彻悟了万法与自性不分的真如本性。于是五祖便传授他顿悟法门,并将从达摩以来传递了五代的衣钵传给了他。
五祖将衣钵传给慧能,怕他遭到众僧徒的疑忌,叫他在天亮前赶快离开黄梅,又怕他不知路径,便于当夜亲自送他到九江上了一条小船。
五祖为他摇橹渡江,慧能说:“请和尚坐,应当我来摇橹。”
五祖说:“这是我度你啊。”慧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五祖说:“是啊,是啊,看来不久我就要逝世,以后佛法就由你来发扬光大了。望你善自护念,广度一切有情众生。你回南方去吧,佛法不宜速说……”
多年以后,慧能才成为弘扬顿悟法门的一代宗师——禅宗六祖。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支法系到唐末五代间特别繁盛。
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开成黄龙、扬岐两派。在禅宗历史上,把它们合称为“五家七宗”。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
因为灯能够照亮暗,禅宗将佛法比喻为灯,它能够照亮尘世的黑暗,让人开悟,获得精神之解脱。因此,在历史上又把禅宗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个各具特色的宗派的形成,形象地比喻为“五家分灯”。
据说,达摩祖师曾经写过一首表明心迹且颇有预见性的偈: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宗的出现,算是应验了“一花开五叶”的预言。
【摘自《佛法改变活法》,薛龙树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