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见世间过是什么?他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着相!着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生贪嗔痴欲诸想,他才见到世间过。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如果不着相,他怎么见到世间过?自己改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有时间去管别人?一管别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上士无争, 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 下德好德
执着之者, 不明道德
这个意思是说: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在大众面前言行做君子, 做高尚, 做正派, 显得别人都修养不够, 道德不足, 品性不高.
真正有道德的人, 不是拿道德来指责别人不道德, 指责别人不高尚, 指责别人不清净, 这是道德比较差的人才这样做,也就是书上写的“下德”.
扁子就说得更清楚: “修养身性是为了显示自己洁净,为了指责映衬其他人不干不净,这就好像是举着日月在街上行走一样, 为得是炫耀自己, 像你这样的人, 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身体, 维持九窍的齐备, 没有中途聋哑盲瘸, 那就很不错了, 哪里还有资格埋怨老天呢! 你还是快快走吧!”
真正的道德, 他不执着做正派, 做清净, 而是什么对别人实实在在有益, 他就怎样做. 所以书上说: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执着于道德的人, 其实不懂得道德.
只认为道德是做正派, 不懂得道德是为了让他人有益, 反而老是去做道德法官, 没时间看自己, 光审判别人长短是非. 别人在前面做事, 自己在人屁股后做股评, 好像把别人不清净不道德的地方都看清楚了, 自己就是非常道德.
老子说, 圣人"混兮, 其若浊".
书上解作: 圣人和凡人的最大区别——
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高尚清净的人, 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凡人自命高尚清净, 看别人都不清不净, 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
佛家说道德的心重的人, 其实是大嗔心。
因为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 别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 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 看到别人不严谨, 就发出嗔恨.
楞严经上说: 好哭有悲魔来找, 好清有好清魔来找.
佛家讲修定, 总看别人有过, 永远不会得定. 因为心不停的随着别人的境界转.
下德好德 -- 着相
无论见到什么,你也不要随著它转,不要跟著它跑去,不要被这个境界转。要怎么样子呢?要见有若无。见到境界就和没有见到境界一个样,也不要生欢喜心,也不要生讨厌的心。
你见到魔,若生这欢喜心,你这也是随著魔境界转了;你若生一种讨厌的心,你这也是随魔境界转了。怎么样呢?就是保持你的中道,也不欢喜,也不讨厌,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要说:‘喔!这是好的境界,我想再看一看。’或者‘喔!这是不好的境界,不要来了。’不要有这个心,你如果有这种念头,这就是错了。
人修道, 无论什么也不要贪 -- 好的也不贪, 坏的也不贪, 不要生一种贪心, 你贪什么都是不对的.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生活中说话第一句总是想反驳别人,第一个念头总是想批评挑错的人,他的命运是很苦的!他的福分非常之薄,他一生波折,颠倒流离,贫穷,又经常被人辱没!为什么呢?——
他永远没有柔顺众生的心,所以他永远没有顺的果报。命运不会顺他,众生不会顺他,工作不会顺他,一切生活琐事不会顺他。
他永远没有恭敬众生的心,永远轻众生,所以永远得不到尊,得不到贵,永远被人辱,被事辱。
他总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高明,显示自己知识,显示自己多么不同,却不知道,自己这个薄福薄命,就薄在此处!
易经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由于天地人神的本性都是亏盈而益谦的,所以“谦”者有福了,其所作所为天地人神共佑助之,故能“亨通”,这就是中国人为何将谦虚视为美德的原因所在。当一个人的炫耀心,恭高我慢心一生起来,自己身边的百千万亿鬼神道,一齐对他生嫉妒,想挪揄他,他要做事怎么都不可能顺利!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到人家炫耀自己成绩好,工作好,总爱发个看他以后怎么倒霉的念头,总不想配合他。
我任何不如意,都不敢怨老天,我知道正是我一颗薄命薄福心,脑袋里生薄命薄福想,嘴巴里出薄命薄福话,手上做薄命薄福事,才是这个样子困苦失意,我还不快快找出自己的过失,转掉这个薄命心,还要继续过个几十年的苦日子么?
附: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接受,这是彖传作者对谦字含义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四句话中,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谦”的好处。“天道亏盈而益谦”一句是说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道变盈而流谦”是说地之本性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害盈而福谦”一句是说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人道恶盈而好谦”是说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在上述四句话中,所谓“道”是指其本性,如“天道”即指“天的本性”,等等;“亏、益;变、流;害、福;恶,好”几个字都是动词词性。
天地人神的本性是否象彖传所说的那样“亏盈而益谦”,我们暂且不论,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之。比如说人与人交往时,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人,人之常情总是对他避而远之,对他有益的好的建议也不会为他提出,而对于那些谦虚的人我们总是乐意帮他们提供自己看法去帮助他,这就是所谓“人道恶盈而好谦”。
由于天地人神的本性都是亏盈而益谦的,所以“谦”者有福了,其所作所为天地人神共佑助之,故能“亨通”,这就是中国人为何将谦虚视为美德的原因所在。实际上,“谦”的本质含义是一种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精神,与退让消极以及形式上的谦逊骨子里却狂妄自大的伪君子作风是不相干的,读者诸君应当明了此点。谦虚有如大海,已然宽广博大矣,却位于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