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化方式实施审计调研的建议
张政斌
一、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现象困扰着审计的发展
现在审计中存在追求眼前轰动效应的多,探求长远治理效益的少。热衷收罚款抓案件的多,潜心深入调研的少。审计建议提应该加强管理的多,提如何加强管理的少。审计报告罗列违纪问题的多,进行问题根源剖析的少。这种倾向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现象的屡屡重演。罚几个钱,搞几个案件,移交几个人,刮几场审计风暴,只能算做审计的表层功夫,充其量是一种短期轰动效应;审计的真正深层功夫在于能提出好的制度、好的机制、好的办法,尽可能地减缓、遏制人之私欲无限膨胀趋势,去切断个别人内心私欲与岗位行为之间的利益循环链条,彻底铲除滋生舞弊的土壤,以至形成“让坏人在好的环境熏陶下变好,让好人在好的氛围中更善良”的环境,这才是审计的宗旨和精髓,这才是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标准,衡量工作业绩好坏的尺度。因此,牢固树立“今天掀起审计风暴是为了消灭明天能掀起审计风暴的不和谐因素”的审计理念至关重要。
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审计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审计需求。
现实中这些年对专项资金的审计,从时间上一般只安排一个生产周期,甚至只安排一个周期中的一、二年,从空间上通常只安排一、二个部门,这就无法避免使审计分析的阶段性、片面性抬头,使审计分析的连续性、全面性弱化,如此追求审计项目数量、贪大求全的水过地皮湿的做法的弊端已明显显现。
为什么经济领域中一些违纪违规问题会屡查屡犯、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管理上有漏洞,制度上不健全,措施上不得力、执法上不到位。如何跳出就审计而审计,就违纪论违纪的怪圈,如何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西医式治病之路,而重新走上“中华医学辨证论治——不在治表上下功夫,专在治本上做文章”的源头治理之路,在疗已病的同时,通过剖析其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重蹈覆辙”现象,达到举一反三“用疫苗治未病”呢?笔者认为,应推行课题化审计。
二、课题化审计之实施
“课题化审计”是一种以科研形式监督、反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题追踪调研与预警建言活动。具体讲它是围绕某一具体审计目标,嫁接理论课题研究模式,通过对相关资金的管理使用、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相关效益的发挥情况等与审计目标有关的各种管理因素用时空观念进行课题化立体审计研究的活动。它是集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源头堵漏型的高层次监督。它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具有前瞻性、建设性、战略性特点。三个特点注定了课题化审计战略目标是长远的,不是短视的,对于战略性重大事项,要有“宁肯一朝‘做手术’釜底抽薪忍短痛,绝不天天‘打点滴’扬汤止沸闻哼哼(常呻吟)”的气魄进行革命性处理。
㈠审前调查阶段: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选择领导所急、群众所想之事开展初步调查了解。
㈡课题立项阶段:
1、围绕国民经济工作中心及当前或近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主动立项。
2、围绕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预警性问题及时立项。
3、围绕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重点立项。
“要想有地位,必先有作为;要想有作为,不能全都为”。面面俱到,可能处处不到;蜻蜒点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课题立项应坚持“项目少而精、样本范围多而广”的原则,要将审计的着眼点定位在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上,工作思路定位在开展调查研究、剖析问题成因、探求解决途径上。
㈢课题研究阶段:是审计小组围绕课题目标开展现场调查,综合运用观察法、审阅法、询问法、抽样法、分析法等审计方法收集一手资料,分析评价某个事件内外环境,重点从管理层面研究制度缺失、机制失灵或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成因,并提出完善制度或纠正偏差对策的过程。
㈣成果报告阶段:是审计人员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情况及取得的证据,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过程,对一个问题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全局、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静态到动态的不断升华认识并逐渐完善解决办法的意识活动。课题报告要做到言之有物,写的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建议又极具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建设性,就须切准要害、抓住时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盼人民所盼、解人民之所忧,切忌无的放失,人云亦云。
课题化审计成果主要分为:1、主产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成果,它是审计工作的躯干;2、副产品——具有反馈性、惩戒性的成果,它是审计工作的两翼。成果转化形式:
1.综合成果---课题报告学术化。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细致剖析影响效益发挥的各种因素,分清主要予盾与次要矛盾,从发现“是什么”开始,在分析“怎么样、为什么”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真正使我们的审计报告成为审计工作成果的载体,成为执法力度的展示产品,成为服务决策的“参谋”,力争使其体现审计思维的前瞻性,体现审计意见的建设性,体现审计前景的光明性。
2. 动态成果---情况反馈信息化。审计中注意发现典型性、普通性、倾向性问题,要坚持“边审计、边反馈”的原则,以便让上级及时掌握情况,推广好经验指导工作,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3. 建议成果---建言献策制度化。将审计中形成的建设性意见、措施、办法、对策等转化为规章制度调控经济运行。
4. 纠错成果---查弊过程案例化。对审计中发现违纪问题,要分层解读,将它的疑点发现、跟踪追查、谜团重围、案情突破、柳暗花明、真像出水直至原形毕露全过程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以达到总结审计经验,服务审计教学,启示审计新兵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