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种种迹象预测:中日之间至少还有一次战争


    2007年是日本政坛激烈交锋的一年,也是日本军事发展关键的一年。无论是提高防务部门地位的体制建设,还是主动先制的战略思想,无论是日益高技术化的武器装备,还是频频举行的军事演习,均表明日本正试图通过在地区和全球发挥军事力量的作用,提高其国际地位,从而向“正常国家”、政治大国目标迈进。

    构建“正常国家”国防体制

    改变“战败国”体制,提高防务部门的地位,成为“正常国家”,是日本一直努力的目标。为此,近年来日本在国防体制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防卫厅升为防卫省和酝酿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国安会”)。

    采取“主动先制”的积极防御战略

    2004年12月出台的《防卫计划大纲》,从战略指导上确立了主动先制的战略思想。大纲提出了“防止威胁,保卫日本”和“开展国际和平合作,改善国际环境”两大安全战略目标,将安全保障的着眼点从国内安全拓展到国际安全,把国际紧急救援、联合国维和行动、对美后方支援、反恐行动等“海外行动”,提升为日本自卫队的基本任务。

    日本自卫队的实际行动也表明,日本的军事战略已逐步向主动先制转变。1992年,日本自卫队趁海湾战争之机首次跨出了国门,其行动范围已由本土扩大到日本周边地区乃至全球。

    2001年10月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案》,突破了《周边事态法》中自卫队对美支援的区域在“周边地区”的限制,允许在有关国家“同意”或在“非战斗地区”的前提下,自卫队可在外国领土上开展活动。

    2001年底,日本在东海的中国专属经济区内击沉了一艘“可疑船只”,首次从作战行动上突破了“专守防卫”的政策限制。

    2002年通过《武力攻击事态法》,将行使武力的时机从“遭敌入侵后”提前到“遭到武力攻击”或“可能遭到武力攻击”时。日本政府高官声称,“日本应拥有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

    2007年,日本政府智囊机构“日本战略论坛”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建议,日本应拥有先制打击导弹基地的军事能力,建议加强现有战斗机的对地攻击能力,在舰艇、潜艇上装备“战斧”巡航导弹,并努力争取引进F-22先进战斗机等。

    2007年11月13日,日本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新的反恐特别措施法——《关于为海上阻止行动反恐实施补给支援活动的特别措施法案》,并提交参议院审议。 2008年月1月11日上午,日本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否决了该法案。当天下午,日本国会众议院全体会议再次表决,凭借超过三分之二的赞成票通过了新反恐特别措施法。该法是一部为期一年的时限法,用于替代9.11事件后出台、并经三次延期于2007年11月1日到期的《反恐特别措施法》,目的是为了恢复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的补给支援活动,包括为参加海上反恐的外国军队的舰船供油、供水和提供劳务。同时,该法删除了原法案第五条——“需经国会批准”的内容,但规定日本政府在决定和变更“实施计划”以及自卫队补给活动结束时有义务向国会报告。虽然遭到在野党——民主党的强烈反对,但日本执政党执意重新制定法律,使自卫队继续为美军等参加反恐活动的外国军舰提供补水、加油和劳务等后勤支援。

    新反恐特别措施法在日本国会强行通过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已于2008年1月下旬开始恢复在印度洋的补给支援活动。

   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于2004年2月8日上午分乘25辆军车跨越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后日本自卫队主力部队首次进入海外一个战斗尚在继续的国家,表明自卫队已经改变了“自卫”的性质。

    众所周知,日本和平宪法规定,日本不能拥有军队,不能行使国家交战权 和集体自卫权,因此就更谈不上向海外派兵。但是,1991年,日本借海湾战争之机制定了《协助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法》,突破了宪法禁区,首度实现了向海外派兵的目标,迈出了危险的一步。

    多年来,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的“专守防卫”战略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1995年制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到1996年出台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再到去年颁布的与所谓“有事法制”相关的3项法律,日本得寸进尺,步步推进。及至目前,日本自卫队实际上已将行使武力的时间从“遭敌人入侵后”提前到“受敌人威胁时”,试图与美国一样要“先发制人”。与此同时,日本自卫队的作战区域也由“国土”扩展到“周边”,再由“周边”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隐藏在航母发展战略背后的是日本野心勃勃的远洋战略。日本海上自卫队成立之初,确实是一支用于近岸防御的小型海军力量,但随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由“近海防御”发展到“海上防御”,再发展到“远洋防御”,将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范围扩大到1000海里的海上交通线,并提出要保卫200-300海里的近海。在装备建设上,重点建造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和大型运输舰船,其舰艇总吨位、整体作战能力目前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作战能力已远远超出“专守防卫”的范围。

  通过各种迹象进一步说明,中日之间至少还有一次战争,不排除大规模战争。(红字体为笔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