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十二五”指标体系的建议


     

对“十二五”指标体系的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2)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促进完善有利于长期坚持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4)考虑到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

(5)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并根据新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二)对“十二五”指标体系设置的建议

下面详细说明对“十二五”指标体系设置的建议。其中“十一五”规划中原有指标继续延用的,不再解释其定义和计算公式;新增加或者新设立的指标,将给出详细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1.整体框架

综合考虑,“十二五”指标体系可以继续延用“十一五”指标的基本框架,不过把原来的“经济增长”调整为“经济增长和物价”。最终的四个方面即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经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与“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

指标的性质,也继续延用“十一五”规划的做法,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2.具体指标

(1)经济增长和物价。“十一五”规划中原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继续延用。

新增两个指标: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按规划基年不变价格计算),除以当年全国就业人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提高人力资本、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从而使得我国在劳动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能够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指标。主要是为了引导宏观经济更加平稳地运行。

(2)经济结构。“十一五”规划中原有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三个指标继续延用。

原有的“服务业就业比重”以“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取代。非农就业比重的定义是全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制造业还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也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弥合程度。

另外增加一项“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指标。该指标的定义是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居民家庭消费所占的比例,两者都用当年价格计算。其目的在于促进内需的增长。

(3)人口资源环境。

“十一五”规划中原有的“全国总人口”、“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耕地保有量”、“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主要污染物(SO2、COD)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等六项指标继续延用。

原有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归并成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这里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的定义是全国总用水量除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用规划基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归并后的指标的好处在于,既能够体现原有两项指标对工业内部和农业内部用水效率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引导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用水效率。

另外,还新增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降低”的指标。定义是:当年全口径(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居民消费、土地利用变化等形成的排放,也考虑森林蓄积量净增加形成的碳汇等)的碳排放当量,除以用规划基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目的在于落实我国自主决定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引导国内能源结构的优化,促进相关技术进步。

(4)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十一五”规划中原有的“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亿人)、“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等五项指标继续延用。

原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指标删除,因为“十一五”期末这个指标将接近100%,“十二五”期间不需要再考核。

原有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代替。这里的实际增长的定义是:有关指标的名义增长率减去相应时期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单单看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能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难以反映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

新增了“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农村贫困人口总数降低”(万人)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等四项指标。

“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的定义是全国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占同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设该指标旨在引导政府职能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实施发展型人力资本政策,带动居民消费倾向的提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的定义是全体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额占全国总卫生支出的比例。增设该指标是为了促进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切实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为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创造条件。

“农村贫困人口总数减少”的定义是同一个贫困线标准下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减少。增设该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各级政府把贫困人口的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任务,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增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指标,主要是为了配合落实国务院启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计划,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促进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

这样,我们建议的“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总共有28个指标,比“十一五”多6个。表2.1直观地表示了指标的延用、调整和增加的情况。

【摘自《十二五发展十二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