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和管理人行道、自行车道
本报主笔 刘长杰
赶在冬天来临之前,沈阳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开始了新一轮的隔离栏安装工作。这些年,隔离栏在城市道路的管理中,几经沉浮,几上几下。从路面打孔、埋螺栓、浇注混凝土,到现在的拧装立柱、拼装护栏,这一轮选装的隔离栏,色彩明快,外形帅气,显然,造价不会低。
不用问,城市管理部门安装隔离栏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保证人车分离、机动车自行车分离,从而保障交通通畅,保护行人安全。然而,我们认为,隔离栏的安装主要保障的是机动车快速通行的权利,却有漠视行人和自行车通行权利之嫌。要保障行人和自行车在城市道路中的平等通行权利,我们能否清晰地认识和认真地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非常关键。
第一,行人、自行车具有同等路权。同样是公民,同样是纳税人,同样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机动车、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生活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只考虑开车人的需求,骑自行车和步行人群的利益也应当受到尊重和维护。在马路改造、交通整治和道路调整布局时,城市管理者是否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一点呢?
第二,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宽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沈阳的道路条件基本满足分道通行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机动车停车位占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抢上人行道等情况司空见惯,城市管理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自行车出行越来越不安全,反过来加重了交通拥堵。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抢行、抢道的机动车越来越多,走在路上,行人和骑车人越来越感觉到了切实的危险和威胁,这造成了很多人转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车出行。城市管理者是以越来越少的自行车出行数量来缩减自行车专用道的规模,还是扩大自行车专用道的规模,鼓励越来越多的市民骑车出行?
上述三问当如何解决,不但是沈阳一个城市面临的问题,恐怕也是大多数迈向“大城市”行列的中国城市需要深思的交通问题。
近年来,自行车出行成为国外备受追捧的生活方式。就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丹麦奥登塞市以自行车出行为主题的实物案例“自行车的复活”,入选了“城市最佳实践区”。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今年无车日的主题是“绿色交通,低碳生活”,2009年世界无车日的主题是“健康环保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两年两个相近的主题,其目的就是提倡市民低碳出行,以优化城市出行结构,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然而,现实却令人尴尬不已:放眼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中国这样一个自行车王国,汽车越来越多,马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反而越来越窄、越来越少,而在老牌的汽车国度,自行车道却正在兴起。
早已是以车代步的英国,在伦敦并不宽敞的大街上,辟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漆着令人悦目又舒服的绿色;有着“欧洲自行车王国”之称的荷兰则通过对使用自行车的工薪者减少税收,鼓励民众选择自行车;在德国,自行车依然是代步的重要工具;美国也迅速赶了上来,素有“汽车之都”之称的洛杉矶正在打造“自行车之都”,而纽约过去六年来,自行车道总长度几乎翻了一倍,并于2009年通过了自行车交通法,鼓励通勤者骑自行车上下班。
由此可见,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的交通是一种公共资源,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最为重要的是公平。除了安装隔离栏,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该首先认识到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拥有同等的道路通行权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注:此为发表于20101020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01020/index.htm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