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半个月,将是沈阳秋白菜集中上市销售的时间段。比照去年0.4元/公斤的价格,今年秋白菜的价格上涨了一倍还多。
市民似乎不能期待地产白菜大批量集中上市而带动的菜价下降,因为来自沈阳蔬菜流通协会的消息称,往年沈阳市的秋白菜产量大约10亿斤左右,而今年只有3亿斤,加之由于播种期被拖延,还有一些大白菜很可能未长成就被冻死在地里。这意味着,这个冬天无论市民给出多高的价格,秋白菜的充足供应都存在着缺口。从这个逻辑上说,沈阳市的商业主管部门应尽早联系外地,组织货源,以保证冬季大白菜的正常供应。
一说到外地蔬菜的调运,相信很多市民立刻开始担心一直高启的菜价是否会借此大幅上涨。我们认为,从已知的几个条件看,市民的这种担心并不多余。首先,蔬菜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非常大。蔬菜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商品,其产出弹性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显著。如果计入极端恶劣的天气因素,比如严寒或者强风,有些蔬菜品种的产出甚至可降至零。
其次,蔬菜的生产成本也在节节攀升,比如地租、种子、化肥、农药、灌溉、人力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一直快速上涨。第三,运输成本的显著上涨。最后,还有蔬菜贩卖环节的一系列成本。
在尊重市场规律、不强行管制蔬菜价格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专项的政策性补贴来促动蔬菜的生产和扩大供给,这样一来,蔬菜生产和运输环节的费用将有效降低,菜价也由此或许会有下降的可能。
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政策性补贴只会有让菜价下降的可能,而不必然导致菜价的下降呢?这是因为在蔬菜供应到市民餐桌的最后一步——贩卖环节,政府无法进行补贴,而这一环节,恰恰是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关键一环。
事实上,蔬菜产地批发价格的上涨,并没有让农民获得实质性的增收,而是被不断上涨的各种生产成本吃掉了。以大白菜为例,受南方客商抢购的影响,过去一周沈阳地产白菜的批发价从此前的每公斤0.34元涨到0.44元。看似涨了很多,其实每公斤不过0.10元;与此同时,农民为抢收白菜,日薪200元都雇不到人。
而从今年夏天开始,沈阳的白菜零售价就没下来过2.0元/公斤,紧俏时甚至达到3.0元/公斤。从0.30元到2元、3元,这中间5倍以上的超额利润,大多被零售环节吃掉了。在沈阳的南五蔬菜批发市场,草菇的批发价是6.0元/公斤,而同等质量的草菇,在一路之隔的砂山菜市场,售价已高达12元/公斤。
当我们开始诟病蔬菜零售环节“太贪心”时,我们立刻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零售菜贩标明的高昂菜价中,至少应包含如下成本:一,菜市场摊床的租用费;二,售菜员的工资;三,一个两平方米的菜摊,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维持运营的人员,这些辅助人员的工资也需计入菜价;四,其它运营费用。
这或许能够解释从田间到城市、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为何蔬菜价格一路高启。正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城市的规范发展,坚决取缔流动菜摊,大幅压缩农民直接销售蔬菜的“早市”,才造成了因过度依赖单一的供应渠道而导致的蔬菜价格脱缰。
要缓解蔬菜价格迅猛上涨的势头,除了可以选择支持蔬菜的生产,还应该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城乡的发展现状,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多层次的蔬菜供应、销售结构,从而有效地缓解蔬菜价格持续大幅走高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8月国务院提出“在特定时段为流动菜摊开辟专门销售区域”的意见,可谓切中这一时弊,是个促使菜价下降的好政策。
如何缓解蔬菜价格迅猛上涨的势头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