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在临淄中学,聆听了纪连海在第七届中国·临淄国际齐文化旅游节“稷下学宫论坛”作的《齐国,非常道》专题讲座。
面对齐国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800年历史,纪连海先生巧妙地在自己的讲演中将齐国历史分割为三部分来叙述。第一部分以姜太公为主线,讲了姜太公辅佐文王武王兴周灭商,封齐建国,成就东方大国的历史事实。第二部分,则以管仲为主线,讲了他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成就春秋五霸之首的历史事实。第三部分讲的则是田氏代齐后田齐政权的历史,这一部分纪连海先生以稷下学宫为主线,讲了田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成就战国七雄之一的事迹。
纪连海先生的讲演一如既往,妙语连珠、随兴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调、诙谐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掌声、笑声。在他的讲演中,纪连海先生古为今用,今为古用,洋为中用,中为洋用,不时穿插一些时髦语言,如讲姜太公时说,干啥啥不中,吃嘛嘛香;妥协与引导相结合,是职场成功的关键,也是治理江山社稷成功的关键。你看我们现在跟美国就采取的是什么,不对抗,对话。这都是从姜太公这儿抄的。说管仲被虫子咬后病重时,说,也不知道是不是被蜱虫咬的。单干不是在八十年代从安徽开始的,而是从3000多年前的齐国开始的,虽然,他也是安徽人——管仲是安徽的。
重要的是他在讲完每一部分后,都做一“纪氏”启示录,如:
姜太公部分的启示是:
1、某项工作不适合你,并不等于所有工作不适合你,人挪活,树挪死。
2、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3、身先士卒团结一干人马才能干成一番事业。
4、妥协与进攻结合是成功的方法。
管仲部分的启示:
1、爹好娘好不如朋友好。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走一步看两步。
4、任何工作都要做好。
5、任用敌人所用的人才。
6、尊重无能上级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7、给落难的朋友一点帮助,有助于获得成功。
田氏齐国的启示:
1、利令智昏。
2、向领导讲话要讲究方式方法。
3、奖惩分明。
4、正人先正己。
5、用人不疑。
6、任何时候有杰出人才,争取为自己所用。
以史为镜,这些应该说对人们无论处事、做人官为政,还是增加知识、提高素养,都有一定启示意义。
演讲完毕,按照惯例,自然就是互动了。
临淄中学的一位学生率先发问,这位小姑娘声音洪亮,嗓音甜甜,散发出深深的青春气息,可不知怎么搞的,“情报工作”做的相当差劲,她说,尊敬的纪连海先生,你是北师大英语教授,请问高三我们怎样进行复习?纪连海先生回答说,首先我得纠正你的错误,我是北师大二附中的历史老师,至于怎样复习,你需要听取你老师的意见,一般说来,你只要按你的老师说的去做就行了。接下来学校的一位老师问道,该如何管理这所学校。纪连海幽默的说,这是校长考虑的问题,不过你既然问了,我就说几句吧,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有了漂亮的大楼后,就要想方设法的引进人才了。另外,教师之间也要搞好关系。你恨一所学校,是因为你爱这所学校。当你对一所学校再也恨不起来时,那你就已经与这所学校无关了,接着他又讲了他的亲身经历,当他对原来任教的学校——那也是他的母校,毫无恨意时,他已经就要调到北师大二附中了。演讲地点大概是在临淄中学的缘故吧,学校师生占尽“主场”之利,又一位学生问北京皇城文化与齐文化的区别,前两问应该说都是剑走偏锋,离题万里的问题,这一问题虽说拉回了主题,但问的问题有点太大了,文化异同岂是三言两语说明白的,果然,纪连海大体说了说,不过,他巧妙地是以小见大,他以堵车为例说了一下皇城文化的优越,北京再怎么堵车,哪怕堵上几个小时,也没有摁喇叭的——喂,兄弟,下来打打扑克吧,反正也是堵车。但是在国家非常时期,慷慨激昂走在最前头的都是外地的,北京人已经习惯了朝代更替,已经成为了看客。这是皇城文化的另一面。最后,齐文化研究社王本昌老师问,齐文化这么优秀,可后来为什么走向了衰亡?纪连海在台上说,你们齐文化研究社老先生的文章我差不多都拜读了。我悄声对身边的老先生说:“自然,你的文章也在其列。”老者一笑。纪连海认为,输就输在文化这,输就输在学宫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学宫,败也学宫。稷下学宫用的是道家思想,这种思想在国家建立初期,无为而治,非常管用。但是,治理国家,不能一以贯之这种思想,要更新,法家思想应该赶上,最终需要走向法治,可惜的是韩非子、李斯等最杰出的法家代表都离开了齐国,这个是要命的,稷下学宫的与时俱进做的不够好。由于他们都去了秦国,这样秦国就胜出了。看来,纪连海先生是一个文化决定论者。文化选择决定了齐文化最终走向了衰亡的路。
其实,我也一直关注这一问题,记得原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曾从政治经济角度撰文论述这一问题。自然有其深刻的道理。山东作协主席张炜在《芳心似火》中认为,齐国经济的发达,导致齐国人重享乐,轻付出。此种风气扩散到军队,导致军人丧失战斗的勇气,甚至拿钱雇人代替自己打仗,这样的军队不打败仗才怪。应该说张炜的观点是从人性的弱点着手来论述齐国走向衰亡的原因。齐文化研究中心姜健副主任则认为,秦灭齐的原因是因为,秦国重战功,士兵的物质奖励和晋升之途是由杀敌数量决定的,这样就给底层之人进入上层提供了一个渠道。因此,秦国军队就成为了虎狼之师。虽然,姜健不同意张炜的观点,但我想,他二人的观点倒有互补性,很有逻辑性,很符合因果律:一个是“国魂靡靡军魂空”,另一个却是以身家性命来为国家建功立业——就算是从俗里说也是以身家性命来换取一家老小过上幸福生活的资本。这种情况下,齐国焉能不败,秦国又怎能不胜?
不过,西方史学界有一种蛮族入侵的理论:文明国家在战争中往往不敌蛮族,结果被蛮族所灭,文明与野蛮得以交融,取长补短,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即使蛮族消灭不了文明国家,但由于他们的侵扰,促进了文明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反观历史,这种蛮族入侵的说法也的确能说明一些问题。即以秦、齐为例,秦地处边远,在文化上与齐国相比,自然是蛮族了,蛮族入侵,秦胜齐败,秦统一中国后,因为它的文化落后,所以它会吸收其他各国的先进文化,这样就能够推动各地文化经济的交流,从而建立起大一统的文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呵!齐文化衰亡了,另一个崭新的大一统文化发展起来了——大概这是历史的必然: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齐文化必然要走向衰亡,因为只有它(包括其他地域文化)走向衰亡,才会有社会更大的进步。相反,如果齐国胜利了,因为文化的惰性或者说齐文化的先进性使它看不上其他文化,从而达不到文化交融的效果。所以齐文化的衰亡时必然的。当然,它优秀的文化因子却在更大的范围内——全国范围内而不仅仅囿于齐国——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看法,可能食洋不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a7f7a0100mn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