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听说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停播了,很吃惊。真的假的?
我的散文《记忆中的一位少女》,曾获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还有《玉树印象》【四集】。
《玉树印象》之1
雪山很冷,我的心很烫[视频]
《玉树印象》之2马背上的爱情[CCTV电视散文视频]![此博文包含图片 遥远的歌舞之乡[CCTV电视散文视频]](http://simg.sinajs.cn/blog/v5images/icon/picture.gif)
追怀电视诗歌散文
罗密欧

我是从博友一舟的博文中知道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停播了,并从评论栏某留言中知道早就停播了。停播是可惜的,但停播的决策或许有它的合理性。你想,如我这样非常喜欢这个栏目的人,近年也很少去看,抓不准它的播出时间,只是很偶尔间才接触到一点,凭推想可知,它的收视率不会很高。
这个栏目存在了十几年,在以综艺方式传播文学作品的领域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特殊的贡献。如果没有这片宝贵的平台,全国各地就不可能有许多人投身于这个领域,各显神通,精益求精,使“电视诗歌散文”(散文居多)这一综艺样式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
它的选材从开始时的名家名作,发展到不问作者名气唯作品是举,使题材日益广泛,风格日益多样。它以抒情性作品为主,因为叙事性强的作品更适合于改编为电视剧。它青睐小品、短章,因为这符合它自身特点和观众的欣赏心理需求。它给朗诵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电视主持人的串词听腻了,观看话剧的机会少之又少,影视剧又鄙视“朗诵腔”,影视片的解说词又常常被忽视,而它的短小、精粹却一枝独秀。它的全部文字都打出字幕,甚至有时有很讲究的字幕样式,这突出了它的文学性,使作家精心运用的语言文字不被直观的图像所冲淡。它又具有影视作品导演处理上的全部特点,比如演员的遴选和表演、镜头语言、画面感、配乐、拟音效果等,给文学作品间接的文字媒介提供了新的生命方式。它的格调高雅,风格清淡(也有一些探索性的、较为先锋的、带有现代艺术风格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可以怡情悦性,观赏者既得艺术享受,又得积极的身体休息。这些文学短章,又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的样板,最适合高中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在阅读式微的不理想大环境下,电视诗歌散文不失为一种新鲜的刺激。
在众多有志于耕耘这片美丽的土地的艺术家中,浙江电视台的电视工作者顾俊杰(空政文工团电影版歌剧《江姐》中游击队长蓝红顺扮演者)是值得一提的。他拍摄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数量多,样式丰富,探索意识强,他不但出了好几个个人作品专辑,还将多年心得结撰成专著《电视诗文的视听语言》,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电视诗歌散文的概论性著作。我非常感谢他把我的短文《对院的女孩》拍成了非常精美的电视散文,使毫不起眼的丑小鸭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白天鹅。这个作品在12年前央视首届电视诗歌散文中获奖,后来又和《故乡的廊桥》《大芦苇》一起编成获奖作品专辑之一,多次复播。
更需一提的是,他拍我此作前不久刚拍了著名诗人、散文家洪烛的散文《记忆中的一位少女》,两个作品内容有点相似,但他还是敢于上手,拍出了不同的特点。后来我在《中国文化报》上撰写了《喜看电视散文》的文艺随笔,可惜那时该报还没有网络电子版,不易查找了。
一个电视栏目开启了一门艺术样式,充满着新意和艺术追求,取得了斐然佳绩,是何等可喜可赞。但艺术之难就难在永葆青春的生命,一个电视栏目持续十多年了,如何不断创新,如何越走越远,是一个并非轻易的课题,等待着有志者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