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今天才发现,来伦敦已经一个月,基本摸清英国生活的路数,这个速度,还算满意。

 

最初的半个月,比想象中艰难。主要是找的房子没有家具,一切得从头置备,废了很多精力。还拖着两岁多的李心一,大人小孩都累。结果李心一终于感冒了,晚上咳嗽,发烧,比在国内的哪一次都要严重。

 

若是在国内,倒不会像这样人生地不熟地紧张。这里医疗免费,但我们还没来得及注册,只要不是急病,没有医院接纳我们。那几天,我穿梭在大街小巷,找药店买药,找就近的医疗中心注册,无功而返。想着整夜咳嗽睡不着的李心一,心急如焚,恨不得打的到希斯罗机场,带李心一回国打针。

 

六神无主之机,还是有不少好心人,比如那个送我们去找医院的斯里兰卡租车司机,在医院里帮我们四处咨询,找私立诊所,满头大汗,还好心地出点子,说,你别跟护士说什么刚来英国,还没登记,把孩子让医生看了再说。

 

后来还是在网上找了个私立医院,过去让大夫给看了,大夫说,小孩对英国的病毒没有免疫力,体内要重新经历一次免疫过程。没开药,说过几天就好。我们半信半疑,最终还真灵验。

 

慢慢熟悉环境之后,便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到,生活走上正轨,尤其不用在外面吃饭。我学了这么多年英文,看西餐菜单依然如同文盲,点的菜,与端上来的,往往大相径庭。我们开始知道在哪里买米,买面,买老抽,知道露天菜场的菜比超市的新鲜。

 

我喜欢这里彬彬有礼的人群,路上总是礼让的多,穿过你的面前,都要道个歉。四目相对,脸上总是浮出淡淡的笑容。走行人通道,总能享受汽车等待的礼遇。有一天晚上,我走在人行道上,路边停的一辆车启动,路过我身边,司机摇下车窗,一个劲地道歉,我一头雾水。之后我才想到,也许是他觉得打开了车灯,晃了我的眼睛。可他是正常启动,并没有开大灯啊?

 

为了让李心一尽快适应,我亲自上马,开始教她英文。前几天去金宝贝,李心一终于找到了组织,老师的一些课堂语言,居然和武汉金宝贝别无二致,让李心一宾至如归。下一周,准备去社区的children's center,让李心一开始幼儿园的学前适应过程。这种play group,由政府举办,一上午的课程,只用交一英镑,还有茶点,就能带孩子来玩,有专职老师,可以和其他家长交流。

 

这里的妈妈,一个人至少带两个孩子。能走的大的上课,小的坐都坐不稳,卡在一个马桶样的器具里,坐在旁边“啊啊”地看。像我们这样父母同行的,极具中国特色。我心想,要是在国内,这种大事,少不得要惊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在英国,只要孩子满3岁,就开始享受免费教育,一周15个小时,相当于每个周一到周五的上午。到了明年开春,李心一上幼儿园,上午上免费课,下午接回来我们自己教,相比在国内,要节约不少呢。

 

这阵子比较忙乱,看书时间较少,从国内带来的英文《合肥四姐妹》,已接近尾声。中文,看的是电子书里的《警世通言》。这电子书,别字太多,幸亏是明朝通俗文言,不然毒害不浅。下次回国,定要带几本古籍出版社的书,不能相信电子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