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黎明之前》口碑形成之谜


韩浩月

 

《潜伏》之后,拍谍战戏是冒险的。跨过巨人肩膀比平地起高楼要难得多。因此《黎明之前》的成功,打破了内地类型剧陷入跟风后无法实现突破的怪圈,能给那些愁于找不到创新题材的创作人带来一些启示。

 

这两天,《黎明之前》在各地卫视迎来大结局。在北京卫视的收视率最高达到了7。这个收视率其实不算太高,但这部剧的口碑之好,已经让收视率显得不那么重要。和《潜伏》一样,《黎明之前》的口碑形成,源自它在地方电视台播出时口口相传的基础,卫视的密集播出,在过硬质量通过观众的严苛开演之后,好评才得以爆发。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质量才是口碑最基本的保证。《黎明之前》是一部高质量的电视剧,而它的高质量,源自它的高度商业化。谈到商业化,我们通常会想到收视率、贴片广告等行为,但却忽略了商业化的另一面,即在市场的吁求下,集合优质的创作力量,按照电视剧的基本规律拍摄、制作,商业化的真正面孔,应该被解读为对观众的高度尊重。

 

尊重观众的智商,是《黎明之前》为电视剧做的一大贡献。当然,谍战片自《潜伏》之后,普遍地开始注意到逻辑、表现技巧了,这还是得拜商业化所赐,如果谍战剧还按以往那样,生硬地强调信仰,工具化特征明显,一样吊不起观众的胃口。即便在谍战剧普遍说得过去的背景下,《黎明之前》还有它独特的地方,它在情节的紧凑性、演员表演的投入、各个细节的组合方面,比《潜伏》更要贴近《越狱》之类的美剧。

 

《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在拍摄电视剧方面汲取了诸多细心、细腻的表达方式,他的导演风格,时时令人想到《风声》、《西风烈》、《命案十三宗》、《征服》等影视剧的导演高群书。很大程度上,刘江和高群书的影视剧审美是一脉相承的。在影视剧拍摄中,“有想法”是很简单的,每位导演都能忽悠出一整套的理论,但“有办法”才是真正困难的事情,刘江导演把他的“办法”良好地展现了出来,这一点,在《媳妇的美好时代》时就已经成型了。

 

《黎明之前》的口碑,还来自于剧本的扎实,黄珂的编剧能力,为演员提供了表演上的方向标。在编剧、导演和演员方面,《黎明之前》是三点一线的。吴秀波通过出演这部剧爆红,再次说明了永远是戏托人的这个理论是成立的。

 

《黎明之前》中的爱情戏虽不多,但在处理情感冲突时,却弱化了革命、信仰等形而上的力量,强化了凡人情感和朴素的人性。不在一些虚空的事情上用力,是近年谍战戏的一致做法,在氛围上吸引观众投入,在情感上吸引观众共鸣,让谍战戏新生,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剧类型。《黎明之前》的成功,将类型剧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只有这样不断地有挑战者加入,才会让国内电视剧真正强大起来。

 

——为《黎明之前》研讨会准备的发言内容,因提前离开未能现场发言,特整理成稿。

 

 新书《爱如病毒,喜欢潜伏》卓越购买网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46W823A/ref=oss_product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4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