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监督重点 提升审计质量
张政斌
审计工作是政府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审计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清工作思路,统筹安排资源,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能,为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审计。政府财政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对财政部门审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科学预算意识,突出抓好预算资金来源审计、预算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支出审计。具体要做到预算执行审计和银行帐户审计相结合,从帐户入手,将银行帐户审计贯穿审计全过程,要强化对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注意上下结合,揭露深层次问题,确保财政资金合规、高效使用。对税务部门审计,要站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高度,突出依法治税意识,以税收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为主,重点查处人为调节税收进度,、违规减免税等问题,强化税收征管,防止弄虚作假,减少税收流失,确保税收收入真实、完整。对延伸单位审计,要突出执行意识,认真监督部门预算执行,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要加大对“收支两条线”的审计力度,检查各执收执罚单位是否按政策规定收费和罚款,收取的各种款项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把私设“小金库”、帐外帐、公款送礼等作为反腐败重点,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二、加强社会保障资金、扶贫、救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应首先选择领导关心、社会关注、问题多、影响大的事项进行审计监督,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在选项问题上,视野要宽、重点要突出、数量要适度。对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的拨付、管理、分配、使用资金情况的审计,要重点查处资金使用中弄虚作假、截留、挤占、挪用等行为,以及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损失浪费问题,促使有关部门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保证专款专用。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定性准确,对领导干部承担的责任要划分明确,对违法问题要依法处理处罚,并落实到责任人。同时要完善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把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大决策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以及个人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等作为审计重点,查清、查实、查深、查细、查透。
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重点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审计,减少工程建设中的损失浪费,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维护国家利益。要通过对建设资金的审计,重点检查一些低效益、无效益的“政绩工程”,揭露欺骗上级和群众、影响长远发展的“面子政绩”,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片面追求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影响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违法乱纪行为,查处侵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以此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保证政令畅通,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五、加强审计研究分析。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集中反映和最终载体。审计效益的大小,突出表现在审计报告与信息的质量和水平上。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审计提供的报告不仅要有数据,还要有分析;不仅要揭露和反映问题,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不仅“内行”要看得清楚,还要“外行”也能看得明白。这就需要在审计成果的转化上动脑筋、想办法、下功夫,对发现的问题要分析提炼,从完善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增强审计报告的针对性和建设性;就报告而言,要有严谨的事实和数字,还要有平白的文风,言简意赅,层次分明,以增强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用性。
六、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干部的素质。审计工作专业性很强,提高业务素质很重要。业务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实践经验两个基本方面,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文化基础,就缺乏发展后劲;没有实践经验,就找不到工作门道。在审计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增强审计人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大审计网络的管理使用,形成资源共享,尽快解决审计人手不足的矛盾。同时还要在审计计划上,突出重要性原则,按照财政资金的重要程度安排审计项目,科学地测算人、财、物的投入与审计效益这个资源产出的大帐,做到易精不易多,通过整合审计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审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