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出路广阔


    长篇小说出路广阔
     曹秀
    如果作家都参与网络长篇小说的创作,网络长篇小说就会拥有相当大读者群,问题是作家是否愿意参与网络长篇小说,是否继续写出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有没有希望,关键是网络长篇小说有没有希望,如果作家都有参与网络长篇小说可能性,长篇小说就会有希望,用不着多久长篇小说就有可能涌现一批森林。长篇小说创作的困惑是什么,出路在哪里,我想就在这里,就在上面提到的问题里。2010全国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来自全国一线的20余位国内外著名作家齐聚一堂,共同为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号脉。
    实际上,现在的出版社寻找长篇小说几乎都在网上找,如果作家也写长篇小说上传网络,网络长篇小说质量就会显著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赵和平在《网络是写作的重要阵地》中强调:“浙江的长篇小说的转变之一,在于它现在有许多的作家慢慢的在形成上网创作、下网出版。……他上网创作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能够及时的把他的小说提供上去,让读者能够在比较早的时候就陆续的阅读到了,在读的时候他把读者自己的一些想法提供到作者那里去。也就是说,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创作的群体,他是自觉不自觉的在形成了。也是在创作当中,慢慢的让人家的卓见吸收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来。这样的创作,对这个小说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这样的创作方法,作为个人来讲是慢慢在转变,有的在转变当中得到了好处。这一是个方面的现象,就是第一个有所转变的。”他强调另外两个转变:“转变之二,是安静的创作,热闹的出版。创作作为个人的个体的“安安心心”的,但是在出版的时候要“热热闹闹”的。这个“热热闹闹”在我们一些作家里面还是体现得比较好的,就是说在热闹出版里面,我们一些小说的故事,要从小说当中走下来,要走出来。……转变之三,是个人创作,组织出版。”
    我最赞成赵和平的三个转变,尤其是个人创作,组织出版,这是每个作家必须遵守的诺言。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环,长篇小说激增曾是新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其创作产量从1993年的每年300部,急速发展到2000年的年产1000部,近年来,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也基本稳定在800部左右。可以说,但凡是写小说的作家,几乎没有一个不写长篇的。但与庞大的出版规模不协调的是,每年大约只有50~60部新作能获得评论和关注,谈得上有文学价值的,更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而,提升长篇小说创作的内在品质,提高长篇小说的社会关注度就成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面对日益浮躁,不断追求快速、消费的阅读市场,如何平衡文化市场和长篇小说创作的关系,也成为未来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实际上,长篇小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网络长篇小说更是锦上添花。只是现在的作家并没真正参与写作其中,有的仍旧在用手写字,每天写出几千字就感到手累了,神志疲惫。如果用电脑写作,效果肯定不是现在这样,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其实,如果所有作家都在网上写作,网络小说就不是现在这样,有可能提高许多,读者也会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