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大撤退与大反攻


            中国诗歌的大撤退与大反攻■ 洪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市场经济的挤压等诸多原因,中国诗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了,诗人们纷纷弃笔或改行,要么下海或忙于谋生,要么则转写散文、小说、电视剧、畅销书乃至广告词,诗歌日渐萧条,日渐边缘化,成为一块几近于沦陷的大陆。

   但历史将证明这是一次“胜利大逃亡”:诗人们通过对理想的暂时放弃或悬置,而磨练出严酷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大批的有生力量在其他领域里得到保存。只要人在,即使阵地不在了,可火种还在。

   终于熬到新世纪,中国诗歌的诺曼底登陆开始了,象征着理想主义对物质主义的战略反攻。那些“诗歌史上的失踪人员”陆续归队,呼应着互联网吹响的集结号,形成蔚为大观的归来者诗潮。诗坛又变得热闹起来,留守者与归来者再相聚,新朋旧友大团圆,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共同开辟了网络新战场。

   中国诗歌一度收缩的疆域,在反弹之后,得到大规模拓展。

   这和栖居于各行业的“诗歌归来者”不无关系。他们不仅回到诗歌现场,还打通了诗歌与别的行业的隔阂,使诗歌跟诸多文艺形式、社会活动加强了合作,不再仅限于出版业,还介入演艺圈、旅游开发热、大众文化传播乃至地域经济项目。官方或民间的朗诵会、研讨会、采风、评奖,诗歌节风起云涌。既有诗人“归来”的功劳,又体现了诗歌主动“跨界”的结果。

   由于多了网络论坛、博客的激发,如虎添翼的中国诗歌,在人气上不仅不逊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大有赶超之势。传播方式的革新与多样化,促成了诗歌风格的多元化。不管是外在的版图,还是内在的气质,都达到前所未有的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