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血荒”,别站着抱怨爱心市民少得可怜


全国“血荒”,别站着抱怨爱心市民少得可怜

杨于泽

 

       进入金秋十月,全国多地出现“血荒”,很多病人面临择期手术的困境,昆明手术病人只能自行联系献血者。而综合媒体的描述,各地采供血机构的人全都大惑不解,有的抱怨“献血的爱心市民少得可怜”,有的猜测天气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献血热情,一副坐困愁城的样子。

       全国各地血库缺血,大量该做手术的病人做不成手术,这不是小事,算得上名副其实的“人道主义危机”了。有危机,就应有危机公关,有应对之策并且付诸实施。不理解,抱怨,都丝毫改变不了“血荒”的现实。采供血机构作为政府卫生部门的专责机构,必须行动起来,拿些应对之策才是。

       各地采供血机构做了什么呢?北京市血液中心“将采取”在部分区县增设街头采血点、设立校园流动采血车、延长采血时间等措施;昆明市血液中心向市民发了5万多条短信,共青团云南省委等联合倡议全省青年志愿者无偿献血;青岛市“都认为今年的血源供应情况确实有些奇怪”,但还没有采取行动。

       从各地对“血荒”的反应中,我们发现,我国的采供血机构实在是矜持得可以,非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采取低姿态的。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现在中国实行义务献血,事关道德与公民义务,所有人应该无条件地前来义务献血。手术病人对血液有多大需求,“爱心市民”就会自动地献出多少血液,而采供血机构要做的,不是动员献血,而仅仅是接受献血。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实行义务献血的国家中,“血荒”其实并非中国特有,美国纽约和中国台湾也碰到同样问题。原因可能在于,公民有献血的义务,但公民何时何地履行义务有很大的自由度,这导致血液供应的不确定性。直面现实,当地采血机构想出很多办法,主动出击,宣传义务献血,“悬赏”以吸引人们义务献血。

       反观我们的采供血机构,他们回避了人性与世事的复杂性,将义务献血理想化了。似乎有了《义务献血法》,公民就会像接到法院传票似的,纷纷找上门来听候发落。事实上,中国社会并不缺乏爱心,这一点从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后国人踊跃捐献可以看出,但爱心需要激发,需要表达的契机。把北京市血液中心将要做的与昆明市血液中心已做的加起来,我们就知道,面对“血荒”,采供血机构能够做些什么。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各自只做了他们该做的一小部分。

       采供血机构都是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血荒”危及病患,但采供血人员可能毫发无损。他们不是走进社会开拓血源,而是长期依靠大学生、军人等群体献血,形成路径依赖。大学、军队具有“行政化”特征,想动员献血,打一个电话就搞掂了。这种路径依赖的结果,就是血源单一,永远紧缺;而对于更大的社会人群,他们无所作为,人们若无积极性,他们就束手无策。

       “血荒”的根源,不是“献血的爱心市民少得可怜”,更不是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而是采供血机构的官僚主义习气。他们把自己当成公民献血义务的铁面无私的执行人,由过于严肃而冷漠,结果是献血义务人也冷漠以对。要消除“血荒”,政府必须让血液中心放低姿态,走进社会,让自己的心贴近人性人心,想办法把社会人群的义务感激发出来,并为他们献血提供更多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