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汇率”——致部分经济学者和传媒公开信


尊敬的各位学者:

 

巴曙松  曹远征  曹建海  陈志武  陈全生  樊纲  郭生祥  海闻  何新  何帆  华生  黄平  黄明  郎咸平  厉以宁  李扬  李稻葵  林毅夫  卢周来  吕随启  茅于轼  钱颖一  宋鸿兵  宋泓均  沈明高  汤敏  汪同三  汪丁丁  汪小亚  魏杰  夏斌  项兵  谢国忠  吴敬琏  冼岩  向松祚  许小年  易纲  易宪容  姚洋  余永定  杨帆  叶檀  袁绪程  张五常  张宇燕  张曙光  张维迎  张庭宾  郑磊  仲大军  周春生  周其仁(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尊敬的各家传媒及总(主)编(含主、副):

 

《财经》及其主编何力  草根网及其总编郎冽  《第一财经日报》及其总编秦朔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总编刘洲伟  《光明日报》经济学部  《环球时报》评论部  《华夏时报》及其总编水皮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经济观察报》及其总编刘坚  价值中国网及其总编胡泳  《联合早报》(新加坡)及其总编林任君  《每日经济新闻》及其总编雷萍  《南方日报》理论部  《人民日报》理论部  《日本侨报》(日本)及其总编段跃中  《新世纪》周刊及其总编胡舒立  《新经济导刊》及其总编朱敏  《亚洲周刊》及其总编邱立本  《中国财富》及其总编张健康  中国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及《经济半小时》、《对话》栏目组(按第一个字拼音首字母排序)

 

 

大家好!

 

坦率讲,给君写这封信,激于义愤,感觉沉重。

 

当前,“汇率”舆论铺天盖地,美国再次挥舞“汇率”大棒敲打中国。就个人所知,诸位也或多或少在“汇率”问题上发表过看法。但在我看来,所谓“汇率”实在是个天大的玩笑!

 

这可能对诸君有所冲撞,愿意坦露我的“软肋”,本人不是财经专家,在“汇率”研究上更是资历实在太浅,200823月间,由于工作需要,偶然闯入“汇率”领域,一番追思,一篇小文,如此而已。

 

冲撞的是对货币的主流定义,逻辑清晰显示:货币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化问题,本质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货币不是商品!“汇率”的逻辑更是简单:如果不确定海拔,怎么判断哪里高哪里低吗?如果不确定原点,何以判断哪里正哪里负吗?如果没有国际社会共同协定的国际信用,何以有什么升值贬值呢?事实上,作为契约和信用,货币即意味着不可计数和不可交易,何“汇率”之有!今之“汇率”,实是个“物物交换”的价格换算,根本还没到契约和信用的高度。

 

君都很忙碌,但鉴于彻底廓清“汇率”问题的重大意义——或能够收缴某些国家和经济体手中的“汇率”大棒,更重要的是,这将极大地帮助国际社会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真正的问题上来——谨提请君抽空关注一下,思考一下!

 

这是个英雄主义落寞的时代,讲理想似乎显得奢侈,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仍然有责任的存底,尤其作为知识精英,至少也应该讲道理吧——期待君与理性和逻辑同在!

 

期待国际财经界尽快终结“汇率”的国际玩笑!

 

敬礼!

 

                                          欧阳君山

                                      2010年10月25

 

(此邮件连同下文及附件发至上面所列名单每一位成员)

 

哭“汇率”

《“汇率”是个伪命题》再解析

欧阳君山

 

曾几何时,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大争论中,可爱的财经专家们纷纷点亮青灯,翻开黄卷,搜肠刮肚,最后终于摸清了“大象”,或说升到6.5,或说升到5.0,或说应升到4.5,或说升到4,或说升到3.3,或说升到2.6,还有说必须到2.0。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关节而计算却如此悬殊,简直像开玩笑呢?因为全面、准确、真实的“汇率”原本就是个国际玩笑!什么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丢给老鼠的牙齿吧!

                                      ——题记

 

“问题经常来自于你深以为然但不尽然的地方。”

——马克·吐温

 

按:一段时间以来,所谓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引发国际热议,不仅是财经界议论纷纷,政治力量也深度介入,而且各方都把炮口对准了中国的人民币,不只是美国高调发难,欧盟也积极唱和,甚至新兴国家也加入到合唱队伍:中国人民币被低估,必须尽快升值!据报道,美国财长盖特纳先生更是抛出了20%的具体指标。

 

中国方面有诸多回应,不只是专家学者,也不只央行官员,国务院总理都出场了,106,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6届中欧工商峰会上,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许多出口企业利润率只有2%3%,最高也只有5%。如果按一些人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20%40%,中国出口企业将大量倒闭,工人将失业,农民工将返乡,社会很难稳定。如果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问题,将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国际社会更是一片“货币战争”的论调,巴西财长吉多·曼特明确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货币战争!”

 

又是一场闹剧!货币战争是一场闹剧,人民币“汇率”低估更是一场闹剧,因为“汇率”就是个伪命题。当今世界,谈论任何的币值高低或升贬都是伪命题。拿人民币来说,它对谁低估了?有人可能要不以为然地说:对美元呗!且问:要是美元自己也“低估”呢,甚至低估得更厉害呢?那还存在所谓的人民币低估吗?

 

没有高深的道理,也不需要高深的道理,不过一个最简单不过的常识:在货币及“汇率”问题上,如果不确定海拔,我们怎么判断哪里高哪里低吗?如果不确定原点,我们何以判断哪里正哪里负吗?如果没有国际社会共同协定的国际信用,哪里有什么“汇率”问题呢?何以有什么升值贬值呢?

 

曾几何时,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大争论中,我们可爱的财经专家们纷纷点亮青灯,翻开黄卷,搜肠刮肚,最后终于摸清了“大象”,或说升到6.5,或说升到5.0,或说应升到4.5,或说升到4,或说升到3.3,或说升到2.6,还有说必须到2.0。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关节而计算却如此悬殊,简直像开玩笑呢?因为全面、准确、真实的“汇率”原本就是个国际玩笑!什么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丢给老鼠的牙齿吧!

 

也是委屈了我们的财经专家们,因为问题在于我们的教科书!货币是什么?现行教科书一般这样标准作答:“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值得肯定的是,它突出了货币是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这一点,但什么是分离、分离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也突出了货币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但固定到什么程度、一般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客气讲,还不透彻;不客气讲,错!之所以错,更重要的是该定义首先就失其大体,经济学味道十足,没看到货币是人类社会组织化的重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

 

契约?信用?这不老生常谈吗?不仅主流在谈,非主流也在谈,哪个学货币的不在谈货币是信用呀!关键是能不能谈透,而非鹦鹉学舌,抑非蜻蜓点水。最简单的,既然是信用,就意味着不可计数和不可交易,何“汇率”之有?“汇率”的根本在于把货币当成了可计数和可交易的商品,实际上只是个“物物交换”的换算,根本还没到契约和信用的高度。再次印证了马克·吐温的话:“问题经常来自于你深以为然但不尽然的地方。”

 

当前,全球经济的确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中国也确实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对外依存度畸高,背后存在深刻的原因,最本质的,既有的市场机制缺乏真正的均衡点;最明显的,目前的全球化不彻底,劳动力还远不能自由流动。从货币的角度讲,解决之道不在于纠缠人民币“汇率”,严格讲,也不在于纠缠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的升与贬——因为美元更大成份上仍是美国内货币——真正要努力的是,国际社会团结起来,合力推进世界央行的建立和世界通宝的发行——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代表着全球化的深度演进!

 

2009626,国际金融委员会在瑞士巴塞尔宣布成立。这是根据200942在伦敦的G20金融峰会的决定,将原来的金融稳定论坛成员由G7扩展至包括中国在内的G20的结果,名字也正式更改为金融委员会。国际社会应该紧密团结,继续大力推进国际金融委员会的工作,争取发展为真正的世界央行,发行世界通宝。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在国际金融特别是国际货币问题上,再一次重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当年3月底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的建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设立的合成货币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发展为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这可称为“世界通宝”之雏形。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世界央行和世界通宝呢?很简单,直接来自于货币的定义。拙文《“汇率”是个伪命题——对货币及“汇率”问题的基本思考》(以下简称《“汇率”是个伪命题》)对货币做出定义并直接推论出:如果和平与发展能够持续,人类必将走到单一货币时代!可能还没有完全过去的金融危机已深刻表明:要保证全球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际央行和国际通宝。也正因为眼下没有国际央行和国际通宝,一国货币贬值就可能带来相关国家竞相贬值的局面,这或许正是舆论所喧嚣的“货币战争”吧。

======================================================

本文写于20097月,原题《货币问题:水怎么落?石何以出》,是对写于20083月的《“汇率”是个伪命题》及后续文章《叫停“美元印刷机”》的再解析,分为13个针对性强的问题,涉及货币问题的方方面面,其中第111213是根据情况新增补:

 

01.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货币?

0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03.为什么说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是错误的?

04.真金白银天生是货币吗?

05.为什么说“汇率”是个伪命题?

06.为什么现实上会有“汇率”问题?

07.为什么说“购买力平价”反证了“汇率”的虚伪荒唐?

08.不同货币的经济区要怎样进行贸易?

09.人类社会应该重归金本位吗?

10. 如何看待美元的危机和人民币的机遇?

11.为什么各国都倾向维持本币低值地位甚至竞相贬值呢?

12.“重商主义”何错之有?

13.中国和美国,谁是“汇率”受害者?

 

 

01.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货币?

 

答:在一定的程度上,人类也可以不需要货币,比如经济上如果完全自给自足,货币即成为多余。做不到完全自给自足,也不一定就需要货币,因为还可以物物交换,张三给李四3个南瓜,李四回张三4只葫芦,要货币干什么呢?

 

但完全的自给自足,现实上不太可能。物物交换也极其有限,三五几家或许还可以,甚至一个小部落也可以凑合,但规模稍大,就容易产生兑换比值的混乱,张三3个南瓜交换李四4只葫芦,李四1只葫芦交换王五5条黄瓜,王五1条黄瓜交换赵六6条丝瓜,赵六1条丝瓜交换张三3个南瓜……仅仅是几次交换,混乱就已经生就,要是大伙儿一个个都老死不相往来,倒也“不知者不烦”,但如果有一定的组织化呢?显而易见,物物交换不利于社会组织化的发展。

 

怎么办?于是就要为所有的交换物建立一个价值度量,寻找到所有交换物的“最大公约数”——这就是货币问题,或者说,这就是货币之所以诞生!

 

0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如果要定性,从学科角度讲,货币首先不在经济学,而属于政治学,它要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化问题,本质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物物交换之所以导致混乱,正是因为缺乏契约和信用,说得“动听”点,每一次交换都是新的,没有稳定性,怎么成呢?

 

纯粹从价值度量的角度,也可以推导出货币是契约和信用——这正是《“汇率”是个假问题》所明确展示的: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来度量,南瓜的价值用包谷度量,包谷的价值用麦子度量,麦子的价值用小米度量,小米的价值用杯子度量,杯子的价值用凳子度量,要划上句号在现实上完成度量,必须信赖一个绝对度量者:它度量别的商品,自身不被别的商品度量,它自己是自己的价值,直白了说:“我就是价值!”这就是货币,实质是超越所有商品的契约和信用。

 

商品的背后是人,从人的角度讲,一次商品的度量,或者说,一个交换的完成,是一次信用的传递。比如说,张三用某张纸交换了李四一个南瓜,是因为李四愿意传递该种纸的信用;李四用某张纸交换了王五一袋麦子,是因为王五愿意传递该种纸的信用,要划上句号在现实上完成传递,必须依赖一个绝对信用者:他不用该种纸传递信用,而是赋予该种纸信用,他就是信用!显而易见,这就是铸币者——而今的中央银行,该种纸就是所谓的纸币。

 

用数学的语言讲,作为所有交换物的“最大公约数”,货币是一个求极限的结果《“汇率”是个伪命题》前边介绍的亚里士多德论“第一推动者”的逻辑即类似数学上的求极限。

 

03.为什么说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是错误的?

 

答:关于什么是货币,现行教科书一般是这样标准作答:“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值得肯定的是,它突出了货币是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这一点,但什么是分离、分离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也突出了货币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但固定到什么程度、一般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客气讲,还不透彻;不客气讲,错!

 

之所以错,更重要的应该还不是不透彻,而是现行的货币定义首先就失其大体——政治大体,经济学味道十足,没看到货币是人类社会组织化的重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

 

用数学的语言讲,现行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是一个没有完成求极限的名词解释。

 

04.真金白银天生是货币吗?

 

答:有资料显示,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2000多种不同的货币。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地方和时代都曾认可真金白银作为自己的货币,以至马克思表示:“货币并非天然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

 

这是把货币与货币载体混为一谈,作为一个数学上求极限的结果,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货币不是现实世界中任何的形而下物,但为现实之用,它需要进行表达。这是一个难题——铸币难题,难在要用一个有形的东西来表达一个无形的东西,难在有无之间!

 

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原则上,相关组织的最高权力者可以主持铸币,发行有自己特定印记的货币载体。但存在两个问题:一者如何防止最高权力者滥印滥发;二者最高权力者发生更迭怎么办。考虑到这两个问题的现实性,尤其人类的经济活动远比政治活动恒久永远,货币载体应该尽可能远离政治和权力,不是最高权力者想铸就铸的。既然连最高权力也需要远离,一般的人为因素无疑更需要远离,就是说,货币载体要尽可能稀罕。

 

从历史看,真金白银比较好地满足这两点,一者对一般人极其稀罕,一者对最高权力者也极其稀罕,称得上天生的货币载体。这应该正是不同的地方与时代不约而同地认可真金白银作为货币载体的原因所在。当然,也可能因为真金白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光泽和质地让人感觉比较好,大家都接受。

 

05.为什么说“汇率”是个伪命题?

 

答:说“汇率”是个伪命题,实在是最自然不过。货币是组织化的重要工具,两种不同的货币原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怎么可以买卖呢?货币隐含着一份契约和信用,两个不同的组织根本就没有契约和信用关系,其货币怎么发生关系呢?单纯从信用讲,既是信用,就意味着不可计数和不可交易,何“汇率”之有?“汇率”的根本在于把货币当成了可计数和可交易的商品。这也符合逻辑上的哥德尔定理:形式系统是一致的,必定是不完全的,存在不可证的命题,形式系统的一致性不可能由系统自证。翻译到此:系统是可计数和可交易的,必定存在不可计数和不可交易的——也就是货币。

 

有人可能要提出:不是说货币是信用吗?那信用有大小呀?所谓大小难道就是一种关系一种比?的确,信用是人们最主要的口头禅之一,特别是财经界,信用大小的说法的确是不严格的,严格地讲,信用就是信用,无所谓大小。在人们说信用大小的时候,事实上也是以存在共同的信用准绳为前提的。考虑到这一点,《“汇率”是个伪命题》特别强调:货币是终极信用。

 

用数学的语言讲,不同的货币作为不同的求极限的结果,自然亦不可比。这可能还是一个理解“汇率”是个伪命题的方便法门,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就是因为没看到这里面所包含的求极限。

 

06.为什么现实上会有“汇率”问题?

 

答:“汇率”是个伪命题,但之所以现实上存在“汇率”问题,首先是因为两个不同的组织虽没有契约和信用,但现实上可能会存在经济往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经济区A用一桶石油(每桶AX元)交换经济区B一吨粮食(每吨BY元),于是想当然认为A一桶石油价值B一吨粮食,并相应得出A币对B币的“汇率”K·X/YK是系数)。AB两地进行物物交换的人们还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成本,选择哪一些交换,放弃哪一些交换,并计算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汇率”。但不管如何计算而来,这所谓的“汇率”其实都只是为物物交换所提供的临时货币置换。

 

“汇率”之所以存在,不仅因为现实上存在物物交换的需要,也因为历史的遗留。这就是真金白银作为天然的货币载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自动为跨地区交换提供了契约和信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世界通宝,大自然则充当了世界央行。

 

事实上,一定意义上讲,世界贸易乃至全球化就是以真金白银作为世界通宝发展起来的,哥伦布当年之所以坚持远航探险东印度,黄金是最主要的目的,曾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这倒还真的存在一个真的汇率,还是拿AB两地来说,在A地,一盎司真金白银值多少A币;在B地,一盎司真金白银值多少A币,就这样,A币与B币通过真金白银建立了比值关系——汇率。

 

但不幸的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尼克松政府悍然撕毁布雷顿森林协议,取消美元发行的黄金约束。就这样,全球货币发生汇率关系的桥梁断了,但所谓的汇率还在强大的惯性作用下往前跑,其实不过是裸奔。直到这一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人们才恍然大悟,坐到真金白银宝座上的美元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07.为什么说“购买力平价”反证了“汇率”的虚伪荒唐?

 

答:俗话说得好:假的就是假的。正因为“汇率”是个假问题,即便是承认和接受“汇率”,其虚伪和荒唐亦按捺不住,跃然纸上,自动为所谓的“汇率”充当反证,这充分表现在所谓的“汇率”计算上。

 

“汇率”的计算被认为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大争鸣不正表明这一点么?当前流行的“汇率”计算理论主要是所谓的“购买力平价”,最初由瑞典经济学大师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简单地说,就是前边提到的“K·X/Y”——当然,这只是一个写意描述,实际计算非常复杂,比如要参照A自身的粮食价格或B自身的石油价格,比如不能根据一两件交换的商品来计算。按卡塞尔及凯恩斯的高见,购买力平价不仅应涵盖国际贸易商品和服务,而且要包括非贸易商品和服务。在大师们看来,这样更全面也更准确,能得到更真实的汇率。

 

这是失其大体而迷于枝节的典型,卡塞尔及一代接一代的货币经济大师们,似乎从来就没有细想:即便一块A币在A地能买到一吨牛肉甚至一吨黄金,如果B地不接受A币——即不对A币授信,在B地就一粒米也买不来,我就不卖给你,怎么啦!谈什么购买力平价呢?

 

事实上,每个具体的贸易商都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成本,及自己与对方所发生的物物交换相关情况,计算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汇率”。理论上讲,有多少个贸易商,就可以有多少个汇率。

 

想必大家已经注意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大争鸣中,最有趣的可能莫过于具体的点数,一说要升值到6.5,一说该升到5.0,一说应升到4.5,一说应升到4,一说应升至3.3,一说要升到2.6,还有说必须到2.0。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关节而计算却如此悬殊,简直像开玩笑呢?因为全面、准确、真实的“汇率”原本就是个国际玩笑!

 

08.不同货币的经济区要怎样进行贸易?

 

答:既然“汇率”是个假问题,两种不同的货币根本无所谓比值,那不同货币的经济区要发生贸易关系,该怎样来进行呢?这倒是个现实问题!回到贸易的本质即迎刃而解,所谓贸易,其实是组织化的发展,自给自足无所谓贸易,一般的物物交换也谈不上贸易。既然是组织化的发展,首先就必须建立契约和信用——立信在贸易之先!

 

还是拿AB两地来说,如果真的要建立贸易关系,AB就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新信用,成立一个共同的新铸币者,这就是区间通宝和区间央行,一切区间贸易往来都通过区间通宝来结算和支付。

 

一旦有了区间通宝和区间央行,也就有了A币对B币的汇率。一块区间通宝值多少A币,由A决定;一块区间通宝值多少B币,由B决定。就这样,A币与B币通过它们共同赋信的区间通宝架构和传递了汇率关系。也就好比有了基准线,我们才能够判断谁在上谁在下一样。

 

不幸的是,从历史和现实看,世界贸易并没有首先立信,既没有首先就建立世界央行,更没有一开始就发行世界通宝,而是风风火火就上了。在共同把真金白银作为天然的世界通宝的时代,风风火火还情有可原,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确不应该再风风火火全球化了,赶快立信吧!

 

没什么犹豫的,人类如果不想从全球化退回去,就必须紧紧抓住货币这一组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更能够马上认识到为什么要急补建立世界央行和世界通宝这一课。

 

09.人类社会应该重归金本位吗?

 

答: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拖累全世界,一部分人不只是质疑美元,而是质疑更广义的信用货币——即当前通行世界的纸币,甚至开始怀念起金本位的时代,由于真金白银的币值稳定,甚到价值有涨不跌,人们的投机更少,政府更有责任,那时候的经济发展更健康。

 

这应该是事实,但人类是不是应该重归金本位呢?不太可能!真金白银的确是天生的信用载体,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的确很好地充当了世界通宝——尽管是无意识的,但时至今日,且不考虑如何用极其稀罕的真金白银来融通全球海量经济活动的事儿,更重要的是,重归金本位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大自然这个世界央行对真金白银的分配不均匀,有的地方盛产,有的地方奇缺,大家伙接受吗?过去真金白银作为硬通货是无意授信的,不得不接受,如今大家伙愿意对真金白银有意授信吗?另一方面,重归金本位也可能再次激发对真金白银的非理性甚至畸形追求,就像哥伦布当年那样。

 

前边已经谈到,信用载体既要对一般人保持稀罕性,也要对组织内的最高权力者也就是铸币者保证稀罕性。纸币其实并不差,特别是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纸币能很好地对一般人保持稀罕性,从而很好地充当契约及信用载体。纸币的天生不足是组织内的最高权力者容易滥印滥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大力解决的。

 

10.如何看待美元的危机和人民币的机遇?

 

答:毫无疑问,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表明,美元正遭遇巨大的危机。事实上,早就有数据表明,美元没有好好地珍惜自己现实上充当世界硬通货的荣耀,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名义“汇率”一直在下跌———拙文《叫停“美元印刷机”》谈到这一点——更有资料显示,相比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的1971年,现在1美元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当时的6美分——简直跌得粉身碎骨!

 

一句俗话说得好:别人死老婆等于自己娶媳妇!当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议论有点热火朝天,确实,美元的危机就是人民币的机遇。道理很简单,既然你美元不珍惜自己作为世界硬通货的荣耀,那我人民币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占有一些地盘,不再使用你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至少在我自己主导的国际贸易中,我可以放弃美元结算,改用人民币结算。

 

咱们国家眼下就是这么做的,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在76发生。至于货币互换,更是早在2008年底就已经迈步,至今已高达好几千个亿。这的确算得上国际化,但是不是人民币就要取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呢?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先生曾表示,有生之年可能还看不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这应该不是泼冷水,更重要的是,让单一主权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可能不再是全球货币体系演化的方向。

 

原因何在?不是别的,正是美元堕落的原因。表面上看,美元堕落是因为纸币的天生不足,美国当局滥印滥发。但深刻地讲,恰恰是人性的弱点作祟,美元的堕落印证了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那一句经典名言:“权力往往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既然是人性的弱点作祟,别的单一主权货币——包括人民币在内——难道就不一样堕落?

 

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可以用别的主权货币比如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来促进货币的竞争,防止主要国际货币的滥印滥发,从而保障全球货币体系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还是尽快补上立信这一课,建立世界央行,发行世界通宝——还是那句老话: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货币!

 

11.为什么各国都倾向维持本币低值地位甚至竞相贬值呢?

 

答:有朋友探讨到:既然“汇率”是个伪命题,为什么当今各国竞相维持本国货币低值地位,甚至一到危机时候,各国竞相贬值,而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升值呢?意思是说,既然“汇率”伪的,为什么还如此现实而且尖锐呢?前边06问已回答为什么现实上会有“汇率”的问题,这里再作些展开,拙文《叫停“美元印钞机”》有详细一些的解释。

 

维持本国货币低值地位,的确是现实,不只是当今的现实,而且可能是有国际贸易以来的事实。与此同时,升值则几乎成为祸国殃民的同义词,对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衰退和泡沫危机,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一种原因颇为流行,那就是:“广场协议”后,日元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升值了。

 

日元升值后的日本经济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探讨,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全球化情势下,各国维持本国货币低值地位,首先反映的正是世界贸易体系缺乏国际信用——国际央行和国际通宝——的严酷现实。如果存在国际信用,各国在贸易失衡时,尤其逆差很大的时候,各国会自觉反求诸己,竞相提高生产力,根本不会在货币及“汇率”问题上动脑筋,更不会竞相贬值,甚至动不动压别国升值。

 

事实上,存在国际信用时,一国货币如果无节制贬值,会导致该国货币被淘汰,甚至最终被抛弃。相反,一国货币如果长久坚挺,会使该国货币被更多的人民所选择,从而实现国际化,理想情况下,该国货币甚至可以等同于国际通宝——这一升值完全是市场选择,自然而然的,完全与外界压力无关,这样的升值也不至于导致国际热钱投机。而今是没有国际信用,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逐下,各国当然一有危机就竞相贬值,好比社会没有公平正义的准绳,结果是人人争做小人,以夺眼前一时之利。

 

12.“重商主义”何错之有?

 

答:各国之所以尽可能维持本国货币低值地位,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所谈论的“重商主义”,即通过压低本国币值来刺激出口,赚取更多的“硬通货”。眼下批评重商主义算个时髦,但理论上讲,重商主义有相当的必然性,对后发国家而言,重商主义更是存在极大的必然性,因为后发国家要追赶先进国家,必须要完成一定的资本积累,而担此大任者,非重商主义莫属——这正是为什么发展经济学要讲“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真正挑战重商主义的问题是两个:第一个,每个国家都追求外贸顺差,谁来充当逆差提供者?对今天而言,重商主义还有一个致命问题:“硬通货”在哪里?在近代,真金白银充当了硬通货,可布雷顿森林协议被撕毁后,哪里还有硬通货呢?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国际贸易是可以推崇,可谁来为国际贸易提供信用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重商的,以至今天外贸依存度畸高。一方面,这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有一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带来巨大的难题,那就是中国通过重商所赚取的货根本不是真正的硬通货,不管是美元储备,还是一揽子货币储备,都相当的“水”。过去有所谓中国外储每个月蒸发掉4艘航空母舰的说法,最新一个说法是:9月份“汇率”大战爆发40天以来,仅以美元储备计,中国已损失约900亿元人民币!

 

13.中国和美国,谁是“汇率”受害者?

 

答:在当前的中美贸易关系中,由于逆差久减难下,更加之美国内就业压力,及别的种种原因,美国对中国似乎满是怨愤,不仅狠狠地挥舞“汇率”大棒,更是祭出了贸易保护的武器。统计显示,从10115日半个月时间,美国即对中国发起24起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这里面可能就包含怨愤。

 

实际上,中国可能更有怨愤的理由。中国对美贸易的确有一些顺差,但但问题并不全在于中国重商主义,也因为美国有很多东西不愿意卖给中国。更令人揪心的是,中国通过廉价劳动力甚至生态环境牺牲从贸易顺差中所积累的美元储备,根本没有信用保证,让国务院总理也提心吊胆,事实是每天都在悄悄蒸发——这难道不让人愤怒?

 

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事就不要再干了,因为这实在毫无来由。200572119,人民币汇改启动,之前的美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是8.27,这算目前说升值贬值的基准,可8.27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是8.27,而非1.27也非80.27呢?美国方面论证了吗?美国会和政府为什么不当时就叫板说低呢?国家实力的涨落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哪个国家永远强大,也没有哪个国家命定孱弱!事实上,如果存在国际信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将不升值而升值,属于市场选择,用不着人为升,更用不着谁来逼迫。

 

另一方面,美国的确也有其委屈——问题正在于重商主义的致命挑战:每个国家都追求外贸顺差,谁来充当逆差提供者?更一般地讲,谁来充当最后消费者?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体系中,美国一定程度上正充当着最后消费者的角色,如果不是美国,也一定会有别的国家充当,因为全球经济体系需要一个最后消费者,而这一个最后消费者往往会是国际通货发行者。从这一意义上讲,美元的贬值也是被逼出来的,不全由美国自作主张。

 

当务之急还是要回到基本面,那就是:国际社会团结起来,为国际贸易立信,合力推进世界央行的建立和世界通宝的发行!要不然,老让美元充当国际硬通货,确实让美国委屈,它自己的货币自己宽松,自己的钱自己印,惹谁了?

 

 

原本煞尾,但看到财经界多年来辛苦的折腾,于我心有不忍也。可爱的财经专家们或许喜欢喧嚣,他们从来就耐不住简默。但看到无数的旁人被误导,尤其他们的喧嚣灾梨祸枣,让无数的无辜的大树被砍伐,于我心有戚戚焉。昂首长空欲长歌,沧海一笑泪沾襟——诚以天良再次向财经界和传媒界呐喊:尊重理性,实事求是,

别再拿“汇率”羞辱你们自己的智商!

 

本文诚征英语翻译人

[相关链接]

“汇率”是个伪命题——对货币及“汇率”的基本思考

叫停“美元机”

货币问题:水何以落石怎么出

析金融危机:能能举重若轻

要么一通百通,要么似懂非懂

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欢迎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