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巨头之间的恶意竞争风波还没平息,互联网业又狼烟腾起,“围剿”与“反围剿”的较量空前惨烈。然而,由于技术性太强,用户往往既蒙在鼓里,又防不胜防,面对几大网络巨头之间有关“偷窥”、“剽窃”的相互揭短和指责,网友们也只能充当不明真相的围观者。
此前蒙牛、圣元、伊利等奶业巨头的交恶,各方大多拿对方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攻击,不但事关品牌自身形象,更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切,因而,最终必须由第三方介入,既打击不正当竞争,又能查清是否的确存在质量方面的瑕疵,敦促商家予以纠正,无疑是广大公众所期待的。
互联网领域的这次大博弈,无疑让各家疑似对网民信息安全的“小动作”大白于天下,尽管真假难辨,但用户隐私权遭遇的威胁和侵害显然客观存在。商家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寄希望于网络服务商的自觉自律和竞争约束来遏制这种局面不靠谱,必须由权威的第三方介入展开调查,依法作出处置。
网络安全无小事,不仅关乎互联网业的经营秩序和未来的良性发展,一旦用户的隐私信息被绑架或泄漏,犹如让人不寒而栗的三聚氢氨,更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有关部门不能坐视几大巨头的互掐,而必须查清真相,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进而促使其依法经营,规范服务,营造一个能够让网民放心、安心、舒心的网络环境。
从奶业的“蒙伊之争”,到互联网业的大开杀戒,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竞争的日渐激烈,无序、恶性竞争现象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如何进一步从宏观上加以规范、引导、管制,既避免自残和互伤,做大做强中国制造,又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