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为何成国人绕不过去的隐痛


7日,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马里奥-略萨称自己获奖是诺贝尔文学奖对拉美文学和西班牙语文学作品的承认。其代表作是《城市与狗》。 (新京报 10月8日)
  至少,目前还是没中国人的份儿
  诺贝尔奖之于中国,已经有点足球世界杯的意思。每届我们都会去热切地关注,虽然几乎每届都没有我们的身影,但是看着别国家的队员在场上飞奔,我们比本土的球迷还要激动。大戏散场之后,可能每个人心底都会禁不住一声叹息:“唉——怎么又没有我们?”
  怎么又没有我们?除去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有很大的政治地理因素在里边作怪,其他类的科学奖项怎么就没有中国人获得就的的确确是值得我们去停下来静心想下的问题。
  今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是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这些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很多都是几年前的科学项目,放到我们这儿,还真不一定有这样的耐心。支撑起我们整个科研学术的职称体系似乎并不是能够产生诺贝尔奖的适宜土壤。我们忙什么呢?我们忙的是要尽快地出成果,尽快地出论文,尽快地评职称,然后尽快地涨工资。许多人写了论文、发了论文,可是除了评职称的时候拿来用用,平常就是自己可能也没当回事。就是这个论文,很多也是拿钱、凭关系发表,一个字一块钱或者若干;再“就”一个,就是连这样发表的论文很多还是抄袭、复制,然后粘贴得来的。还有出书,评职称是需要出书的,自己花钱买个书号,找个小印刷厂印上他五六十本,职称委员会那里一递,上网一查,还真有这书号,一切OK!
  至于我们经常说的什么填补了国内空白、国际空白,很多时候也是人情往来,大家找个风景区的会议室团团坐,你说一句好,我说两句好,吃好喝好玩好,就把空白给填补了。碰上几个要讲几句不足的,下次再有这事人家敢情就不请你了。
  在这样一个庞大体系支撑下的科研学术,你还能指望它出几个诺贝尔吗?我们不是说在这个体系支撑下的科研学术界就全是这样的人,问题的关键是恰恰是这个体系累积成了我们的学术科研最基础的土壤。这就最致命了。
  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我们都期待着诺贝尔的梦想能照进我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