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人物的“名人效应”看城市精神


     上周,两个小人物搅动了整个西安,一个是身患癌症的兜兜,当然,这是一个化名,她的真实名字我们并不知晓;还有一个叫陈绪水,一个漂在西安的农民工,但同时又是西安的文明市民标兵。
    这两个人都是志愿者,而像他俩这样的志愿者,在西安足有十几二十万。他俩的事迹都够不上媒体典型报道的格,他俩所做的事在西安有太多人在做。但就是这两个极普通的人,却在西安形成了全市性的名人效应。我们报社一位记者去采访兜兜的慈善晚会,偏偏打不上出租车,好不容易来了一辆,几个人同时拉车门,这位记者是个弱女子,眼看抢不过别人,情急之下说了句:“我要去采访兜兜,晚会马上要开始了。”没想到正在抢车的人全让开了,“让她先走,她是采访兜兜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兜兜的事让车?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就不能不让人多一些思考。
    这两个人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俩都热心并投身公益事业。对投身公益事业的人给予超乎寻常的关爱,这中间所折射出的应该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而城市精神一定是有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市民自觉的行为。西安市民对这两个小人物的十分关爱,正体现出这座城市大爱、正直、热情、向善、包容的精神风貌。
    8月30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和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旅游卫视联合展开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结果发布,西安荣膺“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六位,城市市民素质排名全国第二位,城市投资价值排名全国第三位。这个结果尤其是市民素质排名全国第二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安这座城市的内在魅力。
    城市的本质是追求美好与和谐,而凝炼一座城市魅力的应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世界。西安不缺历史、不缺文化,西安的经济实力也在逐年增长,而作为城市内涵的活力、和谐等因子,正日益生发并不断光大,市民作为城市主人也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周,市城管执法局决定增设23个蔬菜早市,而早市到底设在哪个路段更便民?市城管执法局将连续十天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这一举措让市民真正为城市建设行使权力。市政府上周决定三年内在市内增建500所公厕,而选点的主调就是让广大市民如厕更加方便,在一些主干道及人流量大的区域内,实现市民每走600米就可以见到一座公厕。8月30日,西安公交公司在公交线路上开始设置盲文站牌,站牌上刻有凹凸不平的盲文,盲人朋友可以通过这些盲文了解线路、站点信息。这些细致入微的城市细节,所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内涵。
    能对小人物广为关注使之成为城市名人,能把城市建设大文章落点在设置盲文站牌这样的小事上,从这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中,人们不难了解到西安这座城市独特的一面。其实,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往往很难分清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凡是事关百姓利益的事就没有小事。
 
 
(2010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