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潘世东
道的内涵大致可以理解为:
第一,道生万物,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以为,天地万物是由道而产生的,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虚而无形的道既是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其生成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一”是指天地万物生成之前的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由一生二,即产生天地或阴阳。天地阴阳交合而生三,即冲气,然后产生万物。这样,道便成为万物所由产生的本体或本原,万物都统一于道。《准南子》中对这一思想有进一步的阐述:“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1]道就是一,它是产生万物的本体。“夫道,有形者皆生焉。”(《准南子·秦族训》)世界上有形的物体皆由道产生。”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准南子·原道训》)道超越于万物而存在,故称其“太上之道”。它产生万物,但不占有万物,它使万物运动变化,却不作万物的主宰。对道生万物的过程,《准南子·天文训》中作了比老庄更为具体的说明:“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郭,虚郭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遏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在这个环环相扣、因因相承的变化历程中,道比气更根本——不仅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所在。对道生万物之理阐述及至为明白而精道的是宋代道学家邵雍:“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地,其于道一也。[2]”天地万物虽各不相同,但同出于道,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道不仅衍生万物,而且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和所以然者。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特之而生而不辞”。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道具有两方面的基础:第一,道具有普遍性,汜兮而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第二,道具有宗主性,“渊兮似万物之宗”,是万物所依特的宗主,并且是万物深藏的内核,“道者,万物之奥”。
第二,道是制约天地万物生成与运动的规律。“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物得之以败,得之以成”[3]之物,便是道,“道者万物之所以成者,故曰道理之者也。物在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4]凡物有所动,都是因受道的制约而不得不动,其变化生死安然。万物生死变化各循其理,而此其理又归于根本的大理,因为这根本的大理是万物的统会,万理的根据。“一切规律都根据于一个大规律。比大规律的究竟的,总一的规律,乃万物所共,一而不二,常而不易,可以说是普遍的规律。此普遍的规律即所谓道”[5]。正因为有此规律涵蕴其中,天地才能有秩序的运行,万能才能有秩序地变化:“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淮南子·原道则》)。道作为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可以分为天地之道和人事之道两类。天地之道,乃自然界万物的产生灭亡、变化发展规律。“天之道,极则反,盈则损”[6],这是一个总的规律。“天道曰圆,地道曰方”[7]。“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地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天圆地方,道在中央”[8]。天道规律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道规律的特点是正直不偏。天道圆和地道方,都是阴阳之道规律的作用。而无为之道、仁义之道、刑罚之道、率性之道等,则是人社会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人道。
第三,道无形而又实存。首先,道具有形上性:“大道无形”。(《准南子·诠言训》)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无形无象,无边无际;“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14章》),它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认识,是超感觉的存在。其次,道具有实存性。“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和,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9]。从整体来看,道象尚未雕琢的朴玉;从分散状态来看,道像鸿蒙未分的混沌。它浩渺、散漫,无形无象似虚无,然而却是实有;不闻不见似不存在,然而却是实存。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总根源,万象万形的总出处。《老子》对这个问题的论断深奥、玄妙,却是令人无法置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道虽然恍惚无形,不能被感觉到,但又确实是存在的,因而人们可以根据它来认识万物的本然道理。
第四,道具有无限性与永恒性。道至大无限而又运动不息。道是无限的存在。“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天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舒之冥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准南子·原道训》)道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可伸可缩,可聚可散,可盈可虚。以其伸散,可以产生宇宙天地;以其聚缩,可以产生具体事物。道又是运动不息的。它亘古存在,独立不改,在永恒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地演化产生出宇宙万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可以为天下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天下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正在于这周行不殆的道。
道的运动变化方式如何呢?《老子》指出:“道者反之动。”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不断地向前运动,发展到了它的极致,便返回原初状态。意即道的运动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始终》中说的更加具体深入:“天之道,有序有时,有节有度,变而有常,反而相奉,微而致无,踔而致精,一而少积蓄,广而实,虚而盈”,又说,“天之道,终而复始”。(同上)。天地日月的运行,万物的生灭,其特点就是终而复始、循环无穷。而道变化的主要内容则是阴阳变化之道。“天道之在在阴阳。”(《汉书·董仲舒传·举贤良对策》)“天道之常,一阴一阳,”(《春秋繁露·阴阳义》)一阴一阳的变化是天的常道。因为,事物之所以运动变化,生生变易,就因为万物之中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这两方面互相对立、互相作用,促使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使天地万物不断产生、不断灭亡、新陈代谢,处于永恒的生生之化、生生不易之中。“一阴一阳”的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天地是一大阴阳,阴阳的交合运动,促成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人类社会中夫妇、父子、君臣之间,也是阴阳关系,因而有臣君、父子、夫妻之道。阴阳互相对立互相作用是天地万物、社会人事的共同规律,它在宇宙、社会和人生中有具体的表现,这就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这也便是天道、地道、人道的最早起源。
第五,道是和谐的。中和是天地之道的根本要求。“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董仲舒《循天之道》)不偏不依,无过不及,阴阳和平,万物和谐,这是天地之道的最佳状态。天地阴阳和谐,万物就繁育,天下就太平。社会的阴阳状态即三纲五常之道也是这样,以中和、和谐为最美的状态:王道大行于天下,三纲五常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准则,社会和谐、长治久字,这就是社会中阴阳调和的中和状态。
为什么道是和谐的呢?这是因为:其一,一切之一切都统一于道,道是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天之高也,日月星辰系焉,阴阳寒暑运焉,万物覆焉。天之厚也,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天地之间何物而非天地之为者……道奚可以与天地殊?心奚可与天地异?”(陆九渊《天地设位圣人能成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天覆地载、日月星辰的维系,阴阳寒暑的运行,这都是天的造作。道与心、道与天地没有本质的差别,天地万物都统一于与心合一的道。即天地万物都有道性。其二,一切之一切都是道的显现和印证,和道浑然而为一体。既然天地万物都统一于与心合一的道,因而,“道外无事,事外无道。”道的存在与事相结合,离开了事物,也就无所谓道。道事不离,事以道为根据。对道而言,“语大,天下莫能载焉。道大无外,若能载,则有分限矣。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一事一物,纤悉微末,未尝与道相离。”(陆九渊《语录下》)道是完整的、不可分割、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宇宙本体,它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纤微细末,都以道为存在的根据,都是道的显现和印证。天地万物的生化运动,无不是因循道、顺和道的结果:“此道充塞宇宙,天地顺此而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道充塞宇宙,无所不在。天地日月、四时、万物都必须遵循它的律令而运动。自然界的阴阳刚柔和人类社会中的仁义道德都是道运动变化的体现。
综上而述,从认识论上看,道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本体论和生成论的统一:道既是产生世界万物的基始和本原,又是世界万物的普遍根据。从本质看,道是规律,天地万物籍此才得以生化繁育,生生不息。从存在的状态看,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既主宰万物,又渗透万物,与宇宙万物处在和谐的有机统一之中。从变化的角度看,道则是永远处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中。
注释:
[1][6]《淮南子。泰族训》
[2]宋。邵雍《观外物篇》
[3] 《庄子。渔父》
[4]韩非子。解老篇》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6页。
[7]《淮南子。天文训》
[8]《淮南子。天文训》
[9]《淮南子。原道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