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通讯》随笔(九)教学密度与教学覆盖面


   笔(九)

教学密度与教学覆盖面

 

精华学校复读班是严格按照高考分数分班的,但这个分数是高考总分,表面看来学生程度比较整齐,其实具体到每一个学科分差还是很大的,理科有一个班,数学成绩最高的140多分,最低的只有80多分,分差达到60多分!其他学科的分差虽然没有这么悬殊,也存在不小差距,这无疑给学科老师的教学带来不少困难。

教学密度与教学覆盖面的矛盾是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下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

所谓教学密度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所谓教学覆盖面是指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教师教学内容的数量或百分比。

教学密度越大——内容多且深——教学覆盖面就越小——能理解、消化、吸收的人少;

反之,教学密度越小——内容少而浅——教学覆盖面就大——听懂了的人就多。但是教学密度受控于教学进度,快了自然不行,慢了也不行。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受困于教学密度与教学覆盖面的矛盾之中。

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与我们不同,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是固定年级、固定班级,而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则是年级是模糊的,班级是没有的,学生上各学科的课都是按程度选修,因材施教得以落实。

我们应当怎么办?

一是抓中间带两头,照顾大多数,课堂教学要把握教学起点与终点,但是在作业的布置上、在考试的试题的设计上要适度照顾到两头的学生,要体现出教学要求的差异。

二是辅导,教学常规包括五项内容: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核,现在对两头学生的辅导是个薄弱环节。

三是答疑工作要加强,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不要让问题成堆,一旦成堆就将变成“问题学生”了。

当然对于课堂“吃不饱”的学生本身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吃不了”的学生要多花些时间,多付出努力,跟上全班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