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时评:喧宾夺主世博宴


    长达半年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终于结束了!如释重负的官方媒体虚情假意地说着依依不舍之类的话,可是,由于我天生随性经典故事《皇帝的新衣》里那个不会说谎的小孩,我也就永远学不会故事里那帮成熟虚伪的大人;我明知道官方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为了这场着力给世界表演的超级政治秀,无所不用其极地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在官媒前呼后拥地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弹自唱和自恋自狂下,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命悬一线和孤注一掷,我却不会表演谎言下的歌功颂德和花好月圆。没办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人、对家、对党、对国来说,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世博会终于曲终人散,成了过眼云烟了!在这半年时间里,我感到了太多来自于信息渠道的单调乏味,来自于交通出行的搜查监管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上纲上线等愤懑和压抑。
    之前我早已习惯了的上广新闻和上视新闻,在世博期间全都成了没完没了的世博新闻一言堂。那么,上海世博会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发明、新创造、新概念、新理念、新建筑、新生活等等的创新和发展呢?这半年的新闻听下来,我最深刻的感受只有一样,那就是世博人气,每天滔滔不绝的、不厌其烦的新闻报道都集中在人气上:先是报一遍当日进场人数,然后是累加的进场总人数,再是各场馆的人气排列,人们平均要花几个小时才能进场馆,排队人数最长的是哪个馆,各出入口的观众分布情况,地面交通或是轨道交通的人流分布情况等等。好像世博会不是来看各国家和地区的展物展品的,而是专门来看人的。其它媒体的世博报道也大都是人云亦云的人海报道思路。
    纵观150多年来的世博会,总体给世人的印象是“科技界的奥林匹克”,在历届世博会上几乎都有划时代意义的前沿高科技展品的惊艳亮相,或是领一代建筑之风骚的建筑样板的闪亮登场,比如,1851年的伦敦首届世博会上,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起重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引领大工业时代展品的出镜;1853年的纽约世博会上,带有安全装置的奥的斯电梯,为摩天大楼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贝尔电话的登台,让童话中原本是人们想象中的顺风耳成为现实;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给世人留下了300米高的法国地标性建筑——埃菲尔铁塔;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轮;此外还有电影、X射线仪、机器人、蛋筒冰淇淋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世博产品的各领风骚。反观本届世博会,除了人山人海的粗浅印象之外,哪些展品和建筑,给我们留下了极致的高科技和新产品的印象呢?
    造成我们的媒体世博报道喧宾夺主,见人不见展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一是本届世博会的展品,尤其是引领世界的高科技展品来的太少,滥竽充数的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王顾左右而言他;二是官媒有意在世博人气上推波助澜,想以此寻找突破口,营造我们虽然来世博太迟了,但却是后来居上的世界印象。
    本届世博会一开始,官方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我们的世博要主打人气牌。早已走过了150多年历史的世博会,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办过几次或是十几次了,各种高科技产品的美不胜收也早已成为历史的定格了;我们这届世博会,怎么才能做到后来居上呢?各国展品的能及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也因此,要让展品出奇制胜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因此,我们只能在两个指标上有所突破,一是参展国数,二是观展人数。前者花钱就行,后者则需要四面出击,方可全面丰收。主办方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个全面超越往届世博会的人气指标,就是众所周知的7000万,于是,为了7000万而努力的全民总动员开始了:
    一是给几百万户上海家庭,包括户籍的和非户籍长住的,每家发一张票,希望这一张票能让普遍意义上的两口之家或是三口之家再买一张票或是两张票,全家人一起去,也就是希望引来“送一买一”或是“送一买二”的效果,由此带动上海本地人的观展热情。
    二是我们国家那像苍蝇见了血腥似的蜂涌而上的会务游览族的趋之若鹜,这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这些人惯于打着某协会或是某研讨会的名义,到处游山玩水和吃喝玩乐;我们家对面的一家小宾馆,世博期间门口天天都拉着会务的条幅,我就知道,世博又成了会务游子们新的免费宴了。
    三是全公费买单的世博旅游成了很多国字号单位今年的旅游项目之一,反正每年都有公款旅游福利,很多地方也都去过了,今年就上世博园去玩一圈吧。
    四是单位买票发给员工,一举两得,既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政治任务,又有了关爱员工的意思表示,至于单位是否会为此挤掉了员工们别的福利,老总们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有这四大客流,还愁7000万的人数凑不起来吗?怕是要凑7亿人也不难。至于一个小园子有多大的接纳能力,没人会想,反正没挤死人就往里塞吧,多多益善,人越多世博会就越精彩、就越成功,观众们就越难忘。真有中国特色!
    这半年里世博带给我的深刻印象,除了排山倒海的游园客流以外,还有出行时的层层设卡和步步设牢。不管是坐地铁还是去打的,不管是长途车还是搭火车,到处都是戒备森严的关卡,查包搜人早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是我那八十岁的老父亲的切菜刀坏了,去附近的菜场买一把新菜刀,摊主也是一脸紧张地说“世博期间是不能卖菜刀的”,并且在左右张望了一下没人注意的情况下,才匆忙地包好了菜刀悄悄地塞给我父亲让他赶快收好。专制社会的草木皆兵和荒诞不经由此可见。有人有那在世界上哗众取宠的作秀欲,偏要拉上我们这些不感兴趣的老百姓做陪练和陪演,没办法,强加是一切专制社会的特色,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上海世博会到中国来得太晚了也来得太早了:说它晚,是它已经在世界上走了150多年之后才终于走进了我们这个曾经是文明古国如今确是多灾多难的国家;说它早,是我们这个尚处在专制政治下贫富悬殊的社会,广大老百姓首先要考虑的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和生老病死,至于花费吃住行玩的费用去逛世博园,全家玩一次怕是要花家里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