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大手笔”往往是“短视”文化

今天的人民网有两篇文章值得一读:《中国为何缺少“百年建筑”?》;《短命建筑来自“短视”文化(各抒己见)》。2004年我在发展论坛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杂谈》,这篇文章我从英国的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说起,我说:“唐宁街10号的大门如此之小,以至首相迎接外宾要进这个门都要互相谦让,但这个门所体现的是一段历史,也表现了这段历史中的文化。如果这个门是在中国,我想他早就不复存在了。”
这些年旅游业是一个诱人的行业,利益的驱动却是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杀手,还有一些“画蛇添足”的先生,为了利益又驱动搞了不少“现代”人文景观。各地投入大量的资金有建了许多仿古建筑,有许多建筑师让古建筑遗址再现,说实话这些建筑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都是赝品。因为从建筑形式、构造到建筑材料都和原有的古建的差距甚大,为的是发展旅游业,换言之这种发展也实在让人费解,也都是经济利益驱动的产物而已。所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9月份我参加市委宣传部的一个网友座谈会上我就说了关于徐州市云龙湖旅游开发的思路,我以为把云龙湖周边都建成人文景区,忽视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大忌。有一位网友支持我的观点,他说前几年还有野鸭子在云龙湖栖息,眼下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他希望把湖西变成湿地。
我补充说,过去有野鸭子栖息,并不是说云龙湖有了这些候鸟的生存环境,而是这些候鸟实在无处可去,这里尚能作为临时栖息地点,而现在由于人类的活动过于密集,他们临时气息的环境也被破坏了。
2007年的时候我和太太到苏州去了一次,去了苏州的灵岩山,上一次去灵岩山是1955年,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苏州的变化翻天覆地,但山上的基本是原貌,这里的主持方丈坚持门票一元不变也让人感动,佛教圣地坚持金香随意的理念如果变成招财进宝的理念,那就从根本上亵渎了佛教的教义。
不能说灵岩山上一点没变,呵呵,和尚们的厨房是游客止步的地方,我违规窥视,这里的变化真不小,现代化的炊具应有尽有——这是一种进步,但并非破坏了灵岩山整体文化原貌。
这些年关于名人故里的争夺非常激烈,说穿了就是在打经济仗,说得更严重一点就是在烧钱。前几天关于湖南新晃要花费五十亿建夜郎古国也引发一些争议,虽然我没有去过新晃但也和他有过一次亲密接触。
我曾写过一篇回忆《吃食堂的年代》就贴在强国论坛联谊会馆,后来被刊登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主板的《大夜郎》创刊号。我一直没有顾及考虑为啥叫《大夜郎》?现在一下子恍然大悟。他们为啥用这篇回忆,我说不清楚。这个杂志在我这里沉睡了好几年,看到见夜郎古国的争议之后才想起来仔细看了一下,也真有点味道。这里确实很神秘,赶尸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我去过湘西北,没去过这里,那里的民族、文化肯定有看头。50个亿打造旅游的大计划遭到质疑,我想了又想,究竟应当如何开发这里的旅游,不能光质疑,需要有一个适度才行。
我这几年一直在注意这些问题,一切失度的发展旅游都是属于“短视”文化,各地领导们的大手笔,也必然属于“短视”文化。
回头再说建筑,一些在领导眼里并不起眼的建筑往往被拆除了,这是糟蹋文化。徐州曾经有两个建筑被收录到60年代出版的《建筑设计手册》,这两个建筑是徐州火车站和徐州体育馆,火车站被拆了是必然,因为继续扩大,就不再说了。而体育馆被拆我是很心痛的。
徐州体育馆建成的时候是华东最大的,屋面结构是双曲拱的。这种结构形式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个体育馆的辅助设施差一些,也没有空调。其实可以进行一些改造补救。拆除之后,这种建筑文化就彻底消除了,国内就没有一个体育馆属于这种结构形式,消失的是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
市政府要拆,拆掉之后建了望景花园,这是现在典型的经营城市的手法,土地置换之后,在别处由开发商建了一个新体育馆,政府不花一个钱,体育馆虽新,但并没有创新。现在体育场也搬家了,因为体育场的土地也值钱啊!新的体育中心是一个很小的体育场,这种经营城市的大手笔我看还是不要为好。
我说的是徐州市,但是全国这种例子枚不胜数。
关于建大楼我也有看法,经过100多年的历史,美国人已经不热衷摩天大厦,原因是这种大楼最大的弊端是把人和自然隔离了,手段先进,理念却非常落后,而中国各地建高楼的风还处于盛期。不得不让人揪心,恕我之言,有些大楼被炸了,搞不好这些摩天大楼也不会长命,因为这不符合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科学的发展观有很深的内涵,这是不能当口号喊,而是要有所领悟,有所体验,有所继承,更应当有创新。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一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