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苹果好品位


  最近把手机换成了IPHONE(发彩信有点儿慢),后备箱常备了IPAD,开始过苹果生活。用一阵,就发现很难离开这些东西了。它们将你的生活方式拉到一个层面,一个你自己怎么也不愿意再回头的层面。就像老祖宗第一次吃了烤熟的野兽肉后,就再也不想吃生肉一样(和咱们现在吃刺身不是一个概念)。

 

  乔布斯这么评价过微软:“微软公司唯一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品位——他们完全没有品位,我指的不是小的方面,我指的是大的方面。他们无法想出原创的点子,也无法为产品注入文化气息。我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到悲哀——我对他们的成功完全没有异议——我只是悲哀于他们造出的产品都是些三流货色。”

  倒不能因为IPAD IPHONE,就把乔布斯所有话都奉为神明。但至少“品位”这一点,这两个大公司的差距显而易见——其实谁跟苹果在品位上的差距不显而易见呢?

 

  当包豪斯说“一切装饰都是罪”的时候,这群在魏玛的人只关注功能性的完美。功能性没有罪,因为它必须。而消费享受,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必须的东西,就有罪。所以吃饭不是享受,山珍海味就是享受。从功能性来说,山珍海味里面的营养物品完全可以做成小药丸,一顿一粒。

 

  但是人嘛,总是饱暖思淫欲。淫欲广义点理解,就是消费享受。把人们这种欲望勾引起来,当然个个热火焚身。苹果在它消费电子这个领域,做到了最好的交互界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玩具——咱们可以说,微软的东西是工具,必不可少的工具,QQ、360都卸了也不能卸WINDOWS,但苹果的玩具,在开始“思淫欲”的消费者中,更容易引发激情。兴趣爱好与需求正好吻合的时候,也正是苹果取得消费者信赖的最佳时机。现在的中国,其实正由苹果的生产大国转变成苹果的消费大国。

 

  做家居,也需要做有品位的公司。家居设计,比消费电子,其实还更贴近艺术,但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少消费者认为很艺术,能成为你的床、你的沙发、你的卫浴的粉丝呢?家居界是有些蔑视消费者的:我说这是流行趋势,就是流行趋势;我说这是世界风格,就是世界风格;我说这椅子好看,你倒试试能说出哪里不好看啊?说不出。大部分人不是学美术学设计的,说不出个一二三反驳你的风格论,但是他们一个理由就能把你秒杀:这个东西啊,我不喜欢。咱们想象中的,几何线条也用了,外型也够另类了,外国的也引进,这么华贵高雅的难道没品位么?消费者品味了一下,表示没有品味出品位。

 

  所以品位不是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让消费者感动,不是创出一堆概念,把消费者忽悠晕,然后登高一呼:我有品位啊!如果一个家居圈,消费者最后判断买谁不买谁的标准,只是这家东西更不容易坏些,那这是一个行业的悲哀:所有企业还都没有走出功能性需求的框框。要让消费者为因为买了你的一个沙发而从心中自然地涌起兴奋之情,各位,我们还有多少路要走?

 

  苹果有几点:偏执狂、极度自恋自己的产品,把骨子里的疯狂传染给消费者;在用工业设计与用户沟通的过程中尊重最广大人群的美学潜意识,并将它合适地引爆,而非强加给消费者一套又一套模型;完美的产品体验感;黏性强大的产业链构架。有的只适合消费电子领域,有的则各产业互通。

 

  三点东西:一、一个有品位的家居,应该要像其他行业的成功者一样,拥有无以伦比的外表和内涵,以及对自己产品类似宗教崇拜般的狂热。二、消费者需要审美教育,但厌恶填鸭似的概念灌输。能提供最好的交互场景,让大家发现自己审美潜意识的企业,就能走进消费者的心。三、消费主义的时代,个性取代社会主义的共性,喜好更加多元化。但正是在离散的模型中,蕴含最大的共鸣。苹果的一个圈一个屏幕,不是大一统的生活方式,而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道”。一个有品位的企业,如一个宗教般,应该有着超越精神一样的“天道”。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蔡明推荐文章:

 

  几亿人质的战争 

  品世博(7)·世博拐点

  设计与应用,谁是鸡谁是蛋?

  设计“胶居”是助长低收入人群趋势么? 

  中国人爱打架么?需要打架么?  

  冰天雪地的温情一派

  中国是性开放了,还是依旧性禁忌? 

  美是配方生产出的,还是灵魂创造出的? 

  住的城市很没劲?是少了公共空间艺术

  中秋还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乎的? 

  GDP第二了,幸福感何时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