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新中国60年发生什么了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图书商报》是我喜欢的报纸,在新闻出版报社工作的时候,把它作为对手,也作为朋友。最近,该报记者郑杨就《今日中国》一书的出版采访了张之路老师和我。11月9日已经见报,处理得很大气。由于版面所限,最后一个问题没有登上,我贴在这里。衷心谢谢郑杨。

 

    采访人:郑杨(《中国图书商报》记者)
    受访人:张之路、孙卫卫(作家)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当今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就是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天都在变,就拿北京来说,如果你出去旅行几个月,回来就会发现城市有新变化。这些发生在中国老百姓身边的变化,让人惊喜有时也会让人不安。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现在生活虽然很幸福,但是,对于中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中国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过程是怎样的?很多孩子并不了解。所以,当记者看到《今日中国》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有价值。该书用流畅、激情的文字和珍贵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新中国成立60年来这个社会所经历的变化,了解父辈努力去改变的意义。正如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一个人的现在是他的历史,一个国家的现在同样也是这个国家的历史,了解过去人们曾经拥有的共同记忆是为了把我们民族的历史更好地书写下去,这一点对孩子们来说更加重要。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意义,记者特意采访了该书的两位作者。

    记者:当初是怎样想起来要编写这样一本书呢?
    张之路:一年前,我接受记者采访,曾说过这样的话:小读者看完一本书之后,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境界,如果他们看完书之后,能够沉吟一会,感觉到这个书写了一些他们还不能完全明白、或者明白了又要想一会儿的这种东西,是最好的。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我做过多年的教师,我骨子里有希望下一代胜过我们的思想,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好,我们的民族更优秀,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孩子要成长得好,就必须了解我们的历史,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我经常去学校和孩子们交流,发现他们对过去,还不是很远的过去,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历史知道得太少,我就感到很忧虑。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能够往以前看多远,就能够往未来看多远”,只有记住历史,我们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儿童文学》杂志的徐德霞主编也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出版人。她通过与一些中小学生接触,发现有的学生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了解甚少,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事情。生为这个国家的公民,国家与我们有血肉之情,爱国如爱家,所以,她想给中小学生做一本讲述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书。他找到了我,我当时创作很忙,工作也很忙,但还是答应了下来。我后来找了一个搭档,就是长期在报社工作的青年作家孙卫卫,他是我很好的忘年交。他平时注意信息的积累,掌握有大量资料,可以说,是我一个很好的助手。
    还要提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社长李学谦先生,他对这本书的创作和出版花费了很大的心力。他是七八级大学生,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见证者。在他的办公室,与徐主编一起,我们反复就书中要写什么、怎么写,详尽地交谈、碰撞,确立了大体的框架。
    这本书是2008年底开始策划的,本来想在2009年国庆前夕出版,但是,因为创作的工作量比预想的要大,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还是希望做到“慢工出细活”,所以,反复修改,重要数字反复核对,要求做到准确、可信、真实。
    记者: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农业、工业、教育、科技各个领域的变化有很多,在选材上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张之路:这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发生了很多事,每个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激荡人心的故事。我们主要选取最关键的点,从与生活接近的小地方入手。我们希望做到见微而知著。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历史。这些故事必须是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容易接受的,也是一般人忽视或者不容易了解的。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对工业很渴望,毛泽东主席曾经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身边的人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时,毛主席指着远处的两根烟囱问当时的省长韦国清(当时还未成立自治区):那是什么地方?韦国清回答:主席,那是一个砖厂。毛主席微微一笑说:终于看到了一丝广西工业的气息。一个砖厂让主席微笑,而现在我们的工业发展是多么的快速。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变化。
    记者:现在的中国与过去相比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高低不但要与自己比还要与别的国家比?这样了解问题才全面,才更有说服力。这种横向的对比你们是如何安排和考虑的?
    张之路:这30年,我们自己发展得很快,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样的速度,人民群众所得到的实惠,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这个必须跟读者说清楚,只有说清楚,才有说服力。好在这方面的资料也不少。比如我们国际地位的提高,比如我们国家领导人出访所受到的重视,以及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等等。
    记者: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但是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由其说到中国腾飞的经济,有很多对孩子来说比较艰深的概念。什么次贷危机、什么股票、甚至还有非法集资。象这种知识性的概念还有很多,当时写作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理解?
    张之路:您提到的这些概念,这些新词,很多是这30年发展必须提到的,我们就写,也尽量用大家都可以读得懂的语言。当然,如果孩子们一时觉得深奥,可以暂时绕过去,不影响整体阅读效果。话说回来,这些对他们比较陌生的新词,可能会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他们也许会上网进一步了解,小孩子都有好奇心。
    记者:这本书的图片很多连我这个大人都觉得很新鲜,很多图片的选择非常有感染力,搜集这些图片也肯定很不容易吧?
    孙卫卫:图片我们主要是用新华社的。我们接下这本书的写作任务后,就感觉到图片在书中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那时就开始收集。其实,我以前已经收集了不少。图片先是张老师和我挑选,首先要有历史感,画面要好,要美。我们挑了很多张,后来经过多次取舍,保留了现在的这些,大概有100多幅,可以说为文字添了彩。
    记者:本书流畅的语言和充满激情与自豪的叙述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和自豪骄傲。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阅读这本书孩子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张之路:李学谦社长与我们讨论的时候,反复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现在是一个价值多元、选择多样、需求多层次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她的公民对自己的国家终究要有一些共同的理解、共同的记忆,这样才能凝聚起来,形成建设国家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他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我们这本书,铭记历史,更好地走向未来。
    我希望孩子们读完这本书,都会有一点思考,会对父辈和爷爷那一辈人说:你们真不容易。我希望他们勇于承担,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通过他们的努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合作写书好像很少了,你们合作得怎么样?还有没有机会再次合作?
    张之路:合作写书,也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碰撞的过程,尤其是这本书,需要的资料很多,必须有一个人帮助着做。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以前就时不时和孙卫卫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作家和朋友聚会、聊天。我们互相学习,卫卫提出的很多意见,我觉得对,就吸取了。虽然在写作的中间,我多次着急上火,有时对他还特别严厉,但总的来看,我们的合作很好。我跟卫卫也说过,有机会,我们还合作。
    孙卫卫:跟张老师的合作非常愉快。虽然,有一段时间我最怕接到他的电话、短信,因为那段时间我工作特别忙,答应的东西迟迟交不了。但是,我还是很感激他。他教会了我很多看待问题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我从小就读张老师的作品,我的名字和他的名字写在一起,是我的荣幸。我家乡的一位报社领导,她做过语文老师,给学生上过张老师的《羚羊木雕》,她很羡慕我和张老师合写一本书。我跟张老师也说了,有机会我们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