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永青、潘新先生——创新需要两个制度支撑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唐白居易《浪淘沙》

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唐施肩吾《步虚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可借用佛经“所知”一词来说。近日与价值中国网CEO林永青先价值中国网友潘新先交流,所受启示颇深,尤感这一问题的关切与严重。世上确无知识障碍的学问,或许要以易经与佛经为代表,上引三首禅宗古词,意在示人窥见中国古代盛世文豪突破知识障碍的天地情怀。每一种知识都会给人打开一扇窗户,同时也会在视界构起一道围墙,让认为“世界就是这样”唯有不断进行知识突围,方能见着“一泊来”、“一泊去”、“一时平”、“一重灭”、“一重生”、“一重新”、“又一村”的无常新景。如不能克服所知障,无论你有多坚强的信念刻苦的精神多丰富的资源,未来怕都属于你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难道不是一个持续突破所知障的过程吗?伟大设计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而且允许港澳同胞可以不赞成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看——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在潘新先生《和林永青兄——风暴序:乔布斯一个人的战争》文章下讨论移民与创新问题,幸遇林永青先生回了一帖表明态度:“一、制度改革、法治建设是根本;二、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执政者,要有宽容、包容的心态和行动。”林永青)笔者十分赞赏、支持林先生这个态度,以为这两点皆须付诸制度创新以作支撑,才能发挥切实有效之用。人是知识与观念动物,人非如此知、如此想,就不会如此行;故为突破“所知障”,笔者重申07年的两个制度创新观点(十七大精神创新型国家),并和林永青、潘新二位先生以论证如下——

第一个制度创新:取消户籍限制和各种人口流动障碍

潘新先生在《和林永青兄——苹果风暴序:乔布斯一个人的战争》一文中说:“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新移民中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比例远高于普通美国人,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古巴移民),上世纪90年代振兴可口可乐的总裁高士达(其父母是古巴偷渡的移民),也包括Google的联合创始人,前苏联移民谢尔盖-布林。”雷士军先生微博还有一组数据:“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到了美国,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科技人员总数的20%左右。在集中了美国90%半导体产业的硅谷,绝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自印度和中国。2005年,美国每10万移民中大约每月有350人创建新企业。19952005年,加州所有新建的工程技术公司中有39%是移民创建的。”笔者再补充一组数据:在过去不到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美国从200年前360万人种单一的民族国家“相搅相淘无歇日”,发展到今天2.8亿几乎包含世界所有种族和族裔的民族大家庭;以离现在最近的十年一度人口统计为例,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移民美国的人数总计在1000万以上,这个数字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

以上数据事实说明:如果北美没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自由流动的移民国家,“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美国就不是今天这个因创新而崭新、强大的美国!

纽约是美国的一个缩影——1970年纽约有18%的人口是在外国出生,1995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33%,另有20%是在美国出生的移民后裔,纽约竟有半数多(53%的人曾是外国人和外国人后裔,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移民后代构成了纽约人口的主体。有人把纽约称为熔化炉,五湖四海的纷纷来客投到这个熔炉里,燃烧起创新的熊熊烈火,于是纽约就成了世界最大的创新中心。上世纪90年代的纽约市长说:“移民持续地构成纽约的一大特色和驱动纽约经济的发动机。”(Immigration continues to shape the unique character and drive the economic engine of New York City.笔者曾看到纽约移民的两句格言我们移民来到这里之后就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when we immigrants get here we roll up our sleeves.)“如果你来到纽约不准备干活你就最好赶路。”(If you’re not ready to work when you get to New York, you’d better hit the road.中国传统命理学认为人生有“旺、相、休、囚、死”五种状态,纽约移民就处于“相”和“囚”的状态。为什么要“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因为人生奋斗没有达到顶峰,这就是“相”;不干活你就得赶路,这就是“囚”——人生处于“相”和“囚”的状态,就会拼命创新、创业。

无论从单个城市或整个国土看美国,美国都是一个人口自由流动、充斥移民的鲜活国度。美国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创新就是冒险,人们都跑到美国去冒险、创新,所以美国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国家。现在人们大谈“全球化”,全球化的实质就是物质、资金、人员和信息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化国家,因此也必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国家。美国历史说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只有做到人口的开放流动和敞开胸怀吸纳移民,才会产生高频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碰撞、心灵激荡和技术交流,才能形成全民性的创新热潮。

我国香港和深圳也是极好例子。香港一个弹丸之地,区区六百万人口,为什么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学者、富豪、企业家、演员、歌星?就因为香港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地方,它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信息、读一流的书籍、看一流的电影、听一流的音乐。为什么香港会成为世界一流信息集散地?因为它首先是个一流人才的集散地,是深度和广泛开放的地方、是自由港,它的人员可以自由流动,给香港免签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就有140个!紧邻香港的深圳,它的居民全部是外来人口,到深圳的人也是“不干活就得赶路”之一类,到深圳的人都要“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因此深圳就成了国内最富有创新活力的城市。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说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成果,有相当大的功劳要归功于人口流动。现在国内各大城市中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创新者,只有极少部分是三十年前的本地居民。拿笔者居住的兴义这个新兴旅游城市来说,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者至少有80%非属三十年前的本地居民,城市的新鲜事物和创新活动,绝大多数是外来人口造就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必须突破“所知障”而彻底开放,让人口在城内城外、省内省外、国内国外自由流动,这个城市才会有活力,才能成为一流信息和一流人才的集散地,才会极大地刺激创新,带来“一重灭”、“一重生”、“一重新”的发展愿景。

现在国内各地对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在经商、入学、人才选拔、就业、创业等方面,都还存有诸多制度上的关卡和障碍。我国出现的大量人口流动都是市场机制自动造成的,并非政府政策主导的结果,相反人口流动由于带来一些社会管理问题而成为政府的后顾之忧和限制理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同时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的角度要求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说明政党、政府对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有充分认识,但是对人口流动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密切关系依然认识不足,相关制度创新依然落后。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可能做到从国外移民和让人民自由出入境,但是通过制度创新来保证国内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非歧视性的人口充分流动和吸纳移民,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个制度创新:扩大人才的政治包容性

林永青说:“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执政者,要有宽容、包容的心态和行动。”这是个至关切要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一直做得比较差,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政党报告是说得很好听的,宪法也是规定得很完美的,关键是缺乏可供操作落实的具体政策和细化措施。根源还是党政干部尤其高级党政干部思想认识有问题,因此不解决思想和认识问题,切实克服“所知障”,就不会产生从政治上包容人才的具体政策和细化措施。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可是不少这类“世界一流”人才由于智商太高、过度聪明,他在政治上是有多样想法的;如果当局不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能付诸“宽容、包容的心态和行动”林永青),加上经济待遇不是很好,他们就会流动到那些能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且有高收入的国家去。事实证明在当今世界,哪个国家的政治宽松、包容性大,那个国家就会拥有更多的创新人才。现在世界上哪个国家的政治包容性最大?自然是美国。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不高兴和驱赶的人才,不管你持有任何政治见解,不管你属于哪党、哪派和反对哪党、哪派,你都可以到美国去,到那里去创新、创业。人才竞争是个倍增、倍减的效应,比如中美各有某个学科的一流学者10名,两国是相等的;但是如果中国有两个跑到美国去,美国就不是比我们多两个,而是多了四个!力量一旦流失,就是你多我少、你强我弱的关系,竞争是残酷无情的,人才外流实质上就是你为外国培养了人才。全球人才流动的第一选择为什么是美国?就因为美国是个最有利可图和在人身、政治上最自由的国家。在上世纪80代“美国衰落论”风全球的时候,我国社科院的资中筠教授却独具慧眼,大唱反调,她说:“美国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优势仍将是他国所不及的一大强项……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是从已经具备一定劳动力和技能的青壮年开始的。他们出生、成长的‘赔钱’阶段是由别国支付,而把最富创造性的年华和辛勤劳动贡献给建设美国……在人才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全世界人才的自然流向是美国……因为人才流动不可能强迫,一个对人才有如此容量和吸引力的国家,很难说是走上衰落之路的。”今天也有不少人在高谈金融危机如何冲击美国、美国如何衰退等等,我以为衡量问题的标准依然只有一个:如果这个国家对人才还有巨大吸引力,它就不可能会走上衰落之路!

中国现在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政治包容性方面要好好向美国学习,否则没有极大的可能吸引世界范围甚至是自己国家内的一流创新人才。打个比方——一个没有力量、缺乏自信的孩子,别人握起拳头要打他,他就会狂叫:“你敢打我,你敢打我我就打死你!”可是一个修炼得道、力量无穷的少林和尚,不管你怎么打他,甚至给他肚子一棒打去,只是那个肚皮弹一下,他吭都不会吭一声。我想中国的执政党,经历了无数风雨,已经有快九十年的党龄,所建立的国家已有半个多世纪;因此要特别地自强自信,要有宽广博大的胸怀,不要听到一点异样的声音就如临大敌、狗儿惊惊,这样不利于表现自己的力量、展示自己魅力吸引创新人才和主政领导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政党和政府在世纪之初提出:要201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现在离完成这项全党全国人民的重大战略任务”温家宝语)只剩下十年了。完成这个重大战略任务还需教育发展配合,关于改革教育体制、重视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等,已成为官方、民间和学界热议的话题,而且中央政府已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这个问题积重难返,人才培养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本文只谈上述两点可以立竿见影的制度创新工作。

林永青先生说(16楼评论):“有了‘宽容’的前提,才有制度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意愿和时间;才有社会各阶层持续创新的可能;才有创新成果公平分配的保障。”所以政党、政府、学界克服“所知障”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尤其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前提和关键还是克服“所知障”。“所知障”都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自己给自己设障碍、自己给自己树敌人。人啊——为什么要自己拿自己过不去呢!最聪明之人一定相信,每当“山重水复疑无路”、“伤见路边杨柳春”之时,最大的智慧即是“一重折尽一重新”——关键是要“折”“突”啊!政治家和大家要好好想想——一旦克服“所知障”,就会立即迎来“一重生”、“一重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民创新景象,建成创新型国家就指日可待了。

陈嘉珉201011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