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70万大学生学农学工的两种解读


  “纸上谈兵”绝非好汉。重庆市委、市政府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称,这6项实践活动,主要是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并非强制约束,不与学生的学分挂钩,也不作为大学生拿毕业证的一道门槛。(重庆晚报 1110日)

 如果真如赵副主任所说,这只是“倡导”学生参加,并非强制约束,重庆市的做法,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现在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需求增多(无论是报考公务员,还是应聘村官,以及去企业求职,社会经验都是很重要的考察内容),可苦于很难找到合适的社会实践机会。重庆主动打造大学生实践平台,无疑可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选择空间。比如,对于准备今后去做“村官”的城市学生,就可以选择去学农,增加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而问题正可能出现学生的“选择空间”上。如果对于上述社会实践,学生没得选择,而是必须都得参加,就会使社会实践变调。一方面,有的社会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可能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而成为走过场与形式主义,此前,一些大学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进行社会调研、参与社会实践,结果却变为一场“盖章”运动,学生们拿着盖有企业和基层政府部门的社会实践证明,就去交差。

重庆市教委虽然明确“三不”——不强制约束,不与学生学分挂钩,不作为毕业门槛,可是,谁知道这“三不”能不能真正贯彻呢?就在前不久,重庆就闹出大学强制要求农村学生“农转非”的新闻来,当时,重庆教育部门也澄清,没有给大学下达“农转非”指标,“农转非”要依据“自愿原则”,但不幸的是,在具体操作中,有的学校却是以取消奖学金资格、撤销学生干部、威胁不能拿到毕业证等,强制学生农转非。这次重庆市政府的“倡导”,会不会在当地高校内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地学工、学农运动呢?这要拭目以待。事实上,要弄成这样的局面,比强制“农转非”容易得多,比如,在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选拔中,可以光明正大地用社会实践指标;在今后“村官”招聘、学生入伍中,是否参加政府部门安排的社会实践,当然也可作为硬条件之一。

对于这项庞大的计划,重庆市确定的目标——“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这一计划的未来走向留下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政府部门按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创造环境、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另一种是,采取措施,确保70万学生必须有这种社会实践经历。这两种不同解读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前者是政府的职责范畴,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创造机会,为学生做了一件好事,后者却是越权干预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自主办学。

我们所期望的是,作为政府部门,应在创造社会实践环境中,确保能提供70万大学生从事不小于4个月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不是确保70万学生都来进行社会实践,其实,如果专注社会实践环境的建设,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办学空间,学生们是乐意主动选择适合自己职业规划和学业要求的社会实践机会的。反之,不关注社会实践环境的建设,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收获,却在强调学生参与的规模,就把这作为了政绩工程,好事也就变为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