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逆市创新高的制度背书


  首批创业板公司解禁已近两周,从这些天创业板指数的表现来看,传说中的大跌并没有出现。与此相反,在经历小小的恐慌之后,该指数一路反弹,甚至创出了新高。

  逆市大涨的创业板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之前的诸多猜测中,即使最乐观的说法也是先抑后扬,至少也要调整一段日子再说吧。可是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股市,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现在需要问几个为什么?

  第一,为什么那些获得解禁资格的股东没有选择大幅度的高位减持?其二,为什么还有更多的资金迫不及待进场追捧?

  在我看来,逆市大涨的创业板,可谓有恃无恐,为什么有恃无恐?因为有制度“背书”。制度性的“背书”让许多人相信,短期内,不减持,“再拿它一段”毫无问题!

  制度性的背书,不是说现行的管理制度允许创业板“三高”泡沫持续下去而不管。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死亡之路,往往是由良好之愿望所铺就”。

  可以负责任地说,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的政策措施都是基于良好的初衷,都是基于对投资人特别是中小投资人的利益考虑。比如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选择一些基本成型的,已经走在“高成长性”道路上的公司放到创业板;再比如,为了保证公司质量,在创业板的进入门槛方面也是特别谨慎小心。创业板的审核严厉程度比主板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小心谨慎是为什么?当然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还有,在解决超募资金使用方面,管理层特别拿出一些硬规定,不让超募资金被滥用,严格限制使用比例等,措施不一而足。

  这些措施都没有错,都是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可是,恐怕也正是这些额外措施对投资者爱之切切,所以才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反作用。比如,对超募资金的严格约束,在事实上让那些对其他中小企业显得无比珍贵的资金得不到有效使用,躺在银行账户上的资金算不得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再比如,原本创业板门槛要低于中板和中小板,可就是因为出于对投资者的保护,管理层采取了严格筛选,层层把关的措施。这更让想进入市场的人感觉到“一票难求”。业绩造假的不去说它,单是那些所谓“合格”的公司,也未必是真的需要资金而上市,他们本身已经取得很好的业绩,身边的银行很清楚他们的成长性,这些公司早不再是为融资而上市。那我们回头来问问这个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初衷是什么?是解决多层次资本市场问题,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钱的进不来,不需要的却得到很多,这个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又体现在哪里?

  制度设计的“严进”或许本身没有问题,但“宽出”也没有到位。投资的需求远高于市场承接能力,不出现大泡沫才怪。

  制度背书的另一个“亮点”就是直接退市问题。

  投资者在与券商签订创业板股票交易协议的时候都考虑了那个“直接退市”的风险提示。而现在看来,在创业板设立一年之后还有权威人士大谈“退市没有时间表”,相信听到这消息,那些低成本进入的股东没有不欢欣鼓舞的,敢在这时候进场的资金也算了心里有了底。

  还有,我们看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第二阶段呈现出四大亮点,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询价层面的改革都更像是个障眼术,供给体制没有变化,而需求层面随着流动性进一步泛滥而上升的时候。唯一变化是什么?是继续涨。

  远虑不存,近忧何惧?凡是低成本进入创业板公司的人都逐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即便是大盘整体有所调整,但创业板却还可以继续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