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议]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四次G20峰会,在反危机中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客观上也提高了人们对G20峰会的预期,但会前多个成员国纷纷表达了对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不满,不免让人对这个新的国际交流平台能否解决当前重大争端产生了怀疑,会议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汇率争端是否延续?美国会不会成为“过街老鼠”?为此潇湘晨报专门采访了三位经济金融学家: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院梅新育、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央视《华尔街》学术顾问陈思进,解读G20首尔峰会。
潇湘晨报:这次G20峰会与前四次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梅新育:最大的不同当在于重心从应急转向制度建设,特别是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制度建设。
陈思进:只要看一看东道主韩国“超越危机共享增长”的口号便可发现,这是一个标志着全球必须重新开始合作的新时代。
匡贤明:这次G20各国之间的政策分歧远超过前四次。美国仍然坚持刺激经济政策,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退出刺激政策甚至加快退出。这种对立性的宏观政策,是首尔峰会面临难以调和的矛盾,也注定了首尔峰会不会是一场轻松的峰会。
潇湘晨报:在汇率、全球金融安全网、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和发展四大主题中,汇率纷争会不会成为最核心讨论的内容?
梅新育: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无法成为此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了,因为第二轮定量宽松抢了风头,现在的形势是“十九国集团对一”,而且传出消息,美联储还在准备第三轮定量宽松,那更是火上浇油。即使要讨论汇率水平的问题,美元的汇率问题也必然要被一起拖出来讨论,因为这个对全世界的冲击远远不是人民币汇率所能比的。
陈思进:在20国峰会的决议草案中,道琼斯通讯社援引了一位财长的诉求——让市场决定货币汇率。这一呼吁无法缓解富裕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间的紧张胶着。因此,此次会议的火药味相对前四次将更加浓烈。
匡贤明:美国当然希望汇率成为核心讨论问题,但其他国家不一定热衷。所以可能会是热点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
潇湘晨报:美国、欧洲和中国三方将如何角力?各有哪些诉求?
梅新育:美国原来的目标肯定包括对中国施加压力,但现在首要的目标是在第二轮定量宽松和传言中的第三轮定量宽松问题上逃脱千夫所指。
陈思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与以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的经济体都有各自的诉求。发达国家经济体面临亟待解决的低于平均水平的增长,顽固的低增长促使他们依赖出口,导致各国政府为出口市场的竞争力,拼命削弱他们的货币(欧洲国家);而新兴市场国家则大吼已经恢复到衰退前的实力,应该公平竞争。
匡贤明: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给美元发行加上“笼头”,防止美元的竞争性贬值,成为重要诉求。而对于美国来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逼迫主要经济体货币升值,则是其重要的目的。
潇湘晨报:美联储会不会在会上成为“过街老鼠”?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能否被撼动?
梅新育: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全世界股市、黄金和大宗商品市场都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一大批本来国情和立场观点迥异的国家在反对联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上找到了共同点,多个国家质疑美国此举,各国舆论更是口诛笔伐,中欧在会前的密集互动(包括胡锦涛访欧和卡梅伦访华等)也含有协调统一立场之一。美国占据着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国家地位,任何经济政策,金砖四国能够提高在IMF中份额和投票权的成果,但还不可能就此彻底动摇美国的一票否决权。
匡贤明: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后一个问题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动摇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这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陈思进:不过,美联储上周决定再花
6千亿美元购买政府债券(加印新钱),引来四大洲的一致指责,20国领袖针对美国不负责任的辩论将不可避免。奥巴马总统为了摆脱“过街老鼠”的困境,他呼吁
20
国领袖应该将聚焦点放在全球失衡的经济上,而不是单单盯住美国的经济政策。如何恢复全球的金融秩序和避免新的金融危机,也将是此次会议讨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