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的CPI是过去时,政府要把握未来时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包括CPI在内的10月份各项经济数据。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5.0 %,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
昨天一个下午都在看数据,都在阅读专家解读,关键词不仅是CPI新高,涉及到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利率,汇率,通胀,贸易等等,最重要的还是目前的CPI究竟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大影响?
实际上公布的所有数据都是过去时,可以肯定不同城市对CPI所创的新高的感受不一样;不同的人群感受也不一样。譬如京上广的居民就会觉得更严重一些,二三线城市就会觉得比较温和;高收入的富人几乎会感觉不到,但是中低收入者,特别是低收入者就会感觉特别的猛烈。特别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压力。食品价格上涨10.1%是创纪录了,这意味着二三线城市的居民也会感受食品价格的压力。低收入的只能应付吃饭,加上水电气、房租必不可少,剩下也就所剩无几。
国家统计局的平均收入几乎是不能看,低于平均收入的是绝大多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与这个平均数的差距过大。不然的话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就不会如此敏感了,因此CPI新高的数据在公布之前老百姓已经深刻体验过了。
国家计划是把全年的CPI控制在3%左右,发改委主任张平此前曾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要稍微高于年初制定的3%。如果仅仅是“稍微”那么并不是问题。现在是看来3%左右必定失守。实际上更早一些时候就已经显现必定失守的趋势,而官方的回应总是过于乐观,以至于多数人都在质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准确,不管是不是准确,老百姓都会自觉的加上一个系数,这是老百姓心中的实际的CPI。
发改委认为四大原因导致今年物价上涨过快:货币发行过量;灾害天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的减少,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热钱炒作的因素。发改委周望军表示:这次上涨特点不是因为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价格虽然涨了,但是重要物资储备充分,国家也积累了丰富调控物价的经验,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
“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物价上涨因素是存在的,如果认定“食品和居住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那么“流动性过剩引起的”是次要的。
因此,发改委的这些解读实在难以服人,如果“国家也积累了丰富调控物价的经验,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绝不会使得眼下的食品价格上涨的这么厉害。即便货币发行过快,如果食品供应充足,即便会涨价,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涨幅;如果是灾害天气,一个产季过后就会立即回复;热钱炒作是炒作短缺商品,炒作供给丰富商品那不是疯子吗?唯有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说到点子上,但是这种表述还是不确切,实际上农民已经成为“利益的旁观者”,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大大减弱,如此下去未来食品价格会有更大的波动。
年初的时候国家计划CPI控制在3%,当时已经显示出3%一定会突破,主要是农民生产积极性正受到严重打击,一些农产品价格的暴涨,不仅伤害消费者,也在伤害农民,而整个政策导向并没有更清晰地路线图去解决这个矛盾。如果CPI认定“食品和居住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从年初的“蒜你狠”就显示出未来的食品价格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不能靠行政命令,市场经济搞行政命令往往会帮倒忙,因此要从政策调整着手,让整个生产的恢复有激励性,积极性。这是调空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依靠行政命令,拼命让农民扩种,过剩了也同样会伤农。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农民想多种也是问题了,因为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城市四周的蔬菜基地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政府公布CPI不能只是例行公事,而是需要有前瞻性,要有足够的行政手段掌控未来的走势,政府要把握的是CPI未来时。尽管中国经济学家中的市场学派最反对政府这样做,但是今日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这样做。如果了解乌拉圭谈判的实质,美国不断在对本国农业补贴的讨价还价——这是美国保护其本国仅仅2%农业人口的杀手锏。中国农业人口几何?是美国农业人口的多少倍?如果中国农民过不安身,农副产品的供给就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不是供给不足,热钱能炒的起来吗?农产品被炒得炙手,说到底是供给不足。
CPI更深刻反映提高农产品价格的迫切性,但让农民首先获得实惠是更迫切的问题。透过这种现象如果还认为是交换产生财富,那么整个市场剩下的就只有投机;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缩小初次分配的差距也变得格外紧迫,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二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