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仅存学贯中西的学者:盗火者林达


 

在偏远的美国南方农村,生活着一对中国夫妇。他们住在百年前的老屋里,几英里之内,不见人家,也就不需要院墙。房子周围是五十亩的老树林,在林子里散步,会看见野鹿出没,还能发现北美小狼的踪迹。毗邻他们的有参加过“3K”党的美国农民,也有汤姆叔叔般的美国黑人。他们是谁?闻名遐迩的林达夫妇。

林达,是夫妇合用的笔名,夫为丁鸿富,妻叫李晓琳。他们都出生在上海。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涉及宪政、法治、历史等很多领域,其著作在大陆风靡,还成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的专栏作家。

林达夫妇扎根社会底层,与普通人建立友谊。文革的时候,两人中断学业,到黑龙江小兴安岭插队,干农活,放马。后来,两人回到上海,男的扫大街,女的做木匠。文革结束,两人进了大学,女的还读了研究生,又都在同济大学做了教师。不久,他们辞职了,在建筑工地打工。1991年,他们决定去美国打工。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决意远离华人和大都市,要扎到社会的最底层,在美国“插队落户”。当然,他们同样有一个“美国梦”。这个“梦”很简单,就是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动,自由地写作。

林达夫妇在美国以做小贩为生,贩卖各种小玩意儿。在各地小镇的节庆上,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摆一个“摊”,招揽顾客。他们走遍了美国南方的小镇,熟悉了黑、白、红、黄的乡下人,变成真正懂美国社会的人。他们发现,民主与法治,保障着每个人的权利不受他人或政府侵害,个人自由,竟然可以成为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惊奇之余,他们写信给国内的朋友,告诉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分析其中的制度根源。林达还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书,贩卖到大陆。这些书,很快就成为热门的畅销书。《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如彗星划过夜空》……,都是大陆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林达作品贯穿一个宪政的主题。很多读者,就是从林达的书中,得到民主与法制的启蒙”。也许,林达更像一个“盗火者”,而不是一个小贩,他深入美国社会,把文明的火种盗回国内。

林达在自己的著作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在那里,官员的腐败被有效的遏制,权力因相互制约而难以被滥用,不会有老百姓因“散布谣言”而被定罪,不会有城管殴打生活悲惨的底层民众,不会有房屋主人用自焚抗议拆迁。在那里,贫困者和乞丐得到救济,劳工权利得到保障。更重要的,宪法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样的社会,值得向往。

林达夫妇得到了很多赞誉。朱学勤先生说,林达生活在底层,比挤在城市里的留学生更能看到真实的美国社会,他们依据见闻写作,随性而发,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他们写书,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来自健康的生活,这样的书,在知识界很难出现。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他们名列其中。后来,政右经左工作室评选百名“‘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更是两度入围。

林达夫妇是会享受生活美好的人。他们曾经去哈佛看望朱学勤先生,先生笑他们说,“两个小贩到哈佛”。没想到,林达夫妇赠书留言——“1997 年圣诞:哈佛不读书纪念!”果然,夫妇两人开着车,载着先生东跑西颠,读不成书。逗得小贩夫妇哈哈大笑。工作是为了生活。从春天到夏天,他们做小贩,辛勤的工作。天凉了,树叶从树上飘下来,他们数一数半年赚的辛苦钱,足够一年食用,就安心收工了。从秋天到冬天,他们回到老屋,砍一点自家林子里的劈柴,在屋中生起火,在火炉边,阅读、画画、写作。《我有一个梦想》、《带一本书去巴黎》就是这样写成的。健康的生活产生健康的作品,读者期待分享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