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经济,与身份社会决裂的法宝
-------人民经济,实现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的雏形
从“你是哪个单位的”的骄横,到“我爸是李刚”的张狂;从“蚁族”艰难的处境,到对“阶层固化”的焦虑;从个别地方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到“拼爹就业”背后的无奈,从官二代、富二代的名车豪宅、美女如云、横冲直撞、骄横跋扈、草菅人命,到农民工的讨薪被打、摆摊被砸、上访被关、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家破人亡,……,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民基于不同“身份”之上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和天壤之别,对于“身份”的复杂心态,以及对“身份”背后存在的社会地位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平、发展机会不均等、教育机会不均衡现象也愈演愈烈,长此以往,必将束缚思想,抑制活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社会发展从“单位人”、“家庭人”到“社会人”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处于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型期,大趋势应该是打破各种“身份”,走向文明法治基础上的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但是,从单位人到社会人转型的进程却并不理想。新中国前30年的毛主席时代,也是身份社会,只不过那时候是工人、农民等劳动者最吃香的身份社会,工农群众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是最高的,工人都是铁饭碗,农民有合作医疗,孩子上所有的学校都免费;改革开放后,劳动者最崇高、最光荣的身份社会日益瓦解,新的社会规则体系正在建立健全,在此过程中,劳动者最光荣的“身份决定命运”被贪官、学者、教授、西门庆最光荣的新的身份社会所取代,而且又新增加了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家庭人,使家庭身份、单位身份共同代替单位身份决定命运占据了主角。“身份壁垒”在一定范围内顽固存在,以新的形态横亘在人们的奋斗之路上,把工农群众挡在了成功之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一个大变革大融合的时代,要建立一个人们的身份转换速度和频率大大加快,各种身份关系更加多元平等的和谐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认识当今社会“身份”的作用?如何打破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身份壁垒”?怎样重新认识我们的身份认同?怎样协调利益关系,让整个社会在新的基础上有序运行?人民经济制度,是解决此问题的法宝。
人民经济制度,就是要冲破身份藩篱、与传统身份社会决裂、进而达到平等社会的法宝。
有学者说,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讲过这样一段引人注目的话:“英国的法学家亨·萨·梅恩说,同以前的各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全部进步就在于from status to contract(从身份到契约),从过去留传下来的状态进到自由契约所规定的状态,他自以为他的这种说法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其实,这一点,就它的正确而言,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已说过了。”
历史学家瞿同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取决于他先天和后天所具有的身份,这种社会就可以称为身份社会。在身份社会,人的发展状况和人格状态均受身份限制,决定命运的因素来自于外而不是来自于内,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理想的社会,是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大家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或遵照大家都同意的法律来行动。《共产党宣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现代人常说的法治社会等,精神是相通的。用契约取代身份,就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用人民经济制度的人民民主取代官僚、资本通过操纵市场经济实现的专制,其实质是人、家庭和社会的解放。
是奋斗管用还是“爸爸”管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价,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动。比如,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根据公平标准与合理规则能够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期待,将怨恨、不满转化为“出人头地”的动力和行动,带来创新活力。相反,如果底层群体的希望由“身份”决定,向上流动渠道稀少,各种争取和努力都无济于事,他们对于自己的前景和这个社会就会丧失希望,或者在忍耐中消失,或者转而对抗社会。所以,打破“身份”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基础。
人民经济制度,是自由人联合的经济制度,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者直接互助互动的物质方面的计划经济、平等基础上文化产业方面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集合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制度。
人民经济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继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后的第四种全新的经济运行和分配制度,是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基础上城乡互动、企民互助、自由组合、共同富裕的经济,是与传统的身份社会决裂的平等社会的经济。它不但足以改变中国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且足以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详见《人民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宝》)。文:崔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