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苦日子,要过紧日子


 
 孙金栋
 
10月28日,新疆都市报报道了七旬老人苏开远半年“淘”(拣)来人们丢弃的3000多个馒头的消息。
 
人们的浪费不仅是乱扔馍头,而且毫不节制地浪费饭菜。据乌鲁木齐市餐厨垃圾处置中心估算,首府餐厨垃圾中大约有50%是剩菜剩饭类食物,依据首府平均每天产生300多吨餐厨垃圾的数据推算,每天至少约有150吨饭菜被白白浪费。(11月12日天山网)
 
每天浪费150吨,一年就浪费5.48万吨饭菜,这只是一城一地,全疆乃至全国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古训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有研究数据“一粒米长成需要7斤4两水”浇灌。从现象看,浪费只是个人的消费方式,从本质讲,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颇。毕竟任何资源都是一种劳动的结晶,浪费资源就等于不尊重劳动本身。
我国刚刚脱离温饱,没有理由不去珍惜每一粒粮食。富裕刚刚起步,就沾染了铺张浪费的败家子恶习,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三年自然灾害过来之人,晓得饥锇难忍的滋味。因此,过去的“忆苦思甜”教育,就是用苦与甜的反差对比,让人捂出“身在福中要知福”的亲身体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年度报告,2010年全球饥饿人口为9.25亿,也就是说,世界上每7个人中仍有1人在挨饿。
 
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是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千万亩的速度在消失。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长期关注的议题。中国粮食供应如果出现危机,世界上谁也养不起。
节约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我们讲节约粮食,不是要人们再去过苦子,而是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过好紧日子,点点滴滴从我做起。凡国家公务员,少参加浪费粮食的公款吃喝,民间聚餐消费适度,有的聚餐采取自助餐、分食制,有的饭店允许点半份菜,提倡打包“吃不了兜着走”。笔者还觉得,过好紧日子从学生和幼儿抓起,培养他们爱惜粮食的好习惯,对培养下一代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