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外洪内涝” 中国做大“蓄水池”


       池子理论”之所以广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其出现的背景伴随着周小川首次在公开场合对美国二次定量宽松政策的点评;另一方面其出现时机也正值G20峰会大国协调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前夕。

       流动性“外洪内涝” 中国做大“蓄水池”

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没几天,正当人们担忧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暗潮将因此而再次涌动的时候,央行行长周小川针对入境“热钱”提出的“池子”概念立刻引发了一片遐想和争论。

“池子理论”之所以广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其出现的背景伴随着周小川首次在公开场合对美国二次定量宽松政策的点评;另一方面其出现时机也正值G20峰会大国协调经济金融政策的前夕。

当时周小川表示,针对入境“热钱”,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也就是说,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之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把过剩流动性放进“池子”的方法是否可行?所谓的“池子”可能存在于何处?这成为接下来几天里市场各方都在追问的两个问题。虽然目前争议未休,但“池子”将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已是一个基本共识,近期的种种迹象也在表明,政府正在努力做大“蓄水池”。

外围流动性“洪峰涌动”

所有焦点的起因都是流动性,而国外流动性的再次泛滥更是激化了矛盾。

11月3日,美联储公布了第二波量化宽松政策内容,将在2011年二季度之前将额外购买6000亿国债以提振就业和维持价格稳定。如果考虑在第一波量化宽松中购买的住房抵押债券到期后的再投资,那么市场将迎来近9000亿美元入市。但这还不是最令市场担忧的,“如果未来的美国经济无法走出泥沼,联储是否还会推出QE3、QE4,甚至QEn呢?这种量化宽松政策的‘马拉松’化才是最令人忧虑的。”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邵宇表示。

事实上,这种担忧的现实基础是非常明显的。2009 年3 月,美联储的QE1 推出了总额1.7 万亿美元的“红包”,使美国经济下滑势头明显遏制,但好景不长,QE1 的政策魔力很快便被消耗殆尽,QE2 虽然在规模上与QE1 不在一个量级,但其所应对的通缩、低就业、低增长的环境却是一致的。美联储此次发布的公告也暗示,如果二次定量宽松不奏效,后续的几轮也不是没有可能。

即使不再有后续的量化宽松,国际市场上目前的流动性泛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美林BBB级债券收益率在流动性的推动下已经降到了历史低点,与此同时,美国超额储备金仍处于历史高位。而此次第二波量化宽松将更进一步加剧流动性泛滥的程度。

外资流入中国加速

在流动性过度泛滥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相对良好的经济基本面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会毫无悬念地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而中国更将因各种因素叠加作用下,成为流入首选地。

莫尼塔投资分析,由于拥有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中国是较早的从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刺激中逐步退出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同期所采取的严厉的房地产政策导致中国股市今年的表现显著落后于其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和以黄金和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这就意味着,至今由于中国国内政策的原因,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海外热钱并没有对中国国内资产价格造成明显冲击,中国国内资产因此已经形成了一个“估值洼地”,继而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上升。

不仅如此,国内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也使得国内外息差进一步扩大。目前通胀压力高企,导致央行进一步加息的预期上升,这更是境外资本大量流入的吸引力。

从资本管制政策动向上看,近期,面对这种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新兴经济体纷纷开始采取措施以应对资本流入的压力。巴西和泰国都已经开始对资本流入进行管制,而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也纷纷表示将对资本流入采取措施。这也使得中国资本流动管制的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弱。

如果再考虑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额外流动性的因素,那么外资流入中国必将会出现加速的局面。分析今年外汇占款增加速度的变化,这种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在5、6月份欧债危机的影响下达到了年中低点,每月外汇占款增加只有1000多亿。而之后,外汇占款增加速度稳步回升,据莫尼塔投资估算,如果四季度单月外汇占款增加速度和9月份增量一致,那么今年的外汇占款将增加2.8万亿。而2011年外汇占款规模有可能达到3万亿。

国内流动性“内涝不止”

面对外资“十面围城”,国内流动性依然“只见潮起,不见潮落”。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导致极高的货币供给,据测算,目前中国境内流通的人民币总额有10万多亿美元,人民币的广义货币总量已是全球第一,1978年其数值还不到860亿元,如今已高达69.64万亿元,累计增长近810倍,而同期GDP增长仅93倍。

数据显示,去年广义货币的增长是27.59%,今年前三个季度广义货币的增长是19%,“十一五”期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速平均下来为20%,而同期对应的GDP 名义增速平均为16%,GDP 实际增速平均为11%,这意味着中国近五年来货币供应增速已经大大超出实体经济吸纳的范围,反映出货币利用效率之低,也导致了大量富余流动性的溢出。

从存量的角度看,M2/GDP也已经到了历史最高的位置,作为常用的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指标。通常认为,M2/GDP的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目前国内该比值为180%左右,而2007 年中国经济过热时期的M2/GDP 也仅有150%左右。目前,美国M2/GDP 在60%左右,日本M2/GDP 在100%左右,韩国M2/GDP 在140%左右,印度M4/GDP 在80%左右,无论是对比成熟还是新兴经济体,我的货币存量都是最大的。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风险因此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