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开拓国际能源市场
能源外交是经济外交的重要内容和分支。所谓能源外交,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国家在能源的进口、出口及能源的相关事项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目前,世界石油贸易正处在再分配过程中,俄罗斯在这场石油利益新的一轮分配中左右逢源,努力开拓国际能源市场。俄罗斯新的能源政策把能源外交提到了新的高度,把它视为调整国际关系的工具和因素。俄罗斯认为,他们的能源外交应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立场出发,在世界各个地区捍卫俄罗斯能源的战略利益。并把能源安全和能源外交视为俄罗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俄政府2003年5月修改后出台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俄罗斯将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通过能源外交,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打拉结合,巧妙地“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作为重新崛起的能源大国,俄罗斯正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为总体思路,以加强石油天然气管线建设、吸引石油天然气投资、扩大战略资源贸易、占领国际市场、培养能源外交干部为手段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大幅度提高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
为了实现石油天然气出口多元化,俄罗斯试图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展石油天然气运输渠道。向东,俄罗斯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争的心理,在两强之间游刃有余,并最终选择了对已最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为了抗衡美国倡议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阻挡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入欧洲,更为了开拓东南欧的巨大市场,俄于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向西,为了减少对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国家的过境依赖,俄罗斯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至德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向北,俄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议建设至摩尔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开拓北美市场。对于传统势力范围——独联体其他国家,俄罗斯更是利用石油天然气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对地区政策走向的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国际活动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口战略资源;在其他国家勘探和开发战略资源;确保在其他国家战略资源市场的占有率、共同拥有这些国家的销售网络和战略资源基础设施;吸引外资进入俄罗斯战略资源领域;战略资源过境运输;国际科学技术和法律合作。该能源政策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欧洲和亚洲的毗邻地区建立统一的能源和能源运输基础设施,保障能源过境运输的安全;二是大力吸引外国投资,积极开发国内资源和管线;三是发展国际能源运输体系,实现能源市场多元化。由于地理条件的接近以及合作各方能源资源供需互补条件的客观存在,俄罗斯作为能源资源丰富国家向国际市场输出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商的地位开始形成。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石油市场,发起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本国石油工业地位、扩大对外联系的行动。相当程度上,能源已经成为俄美、俄欧关系的“晴雨表”。普京执政以来,一再苦口婆心地劝说美国领导人应加强两国能源合作,但均遭美国人的冷遇。美国担心,双方能源合作将加快俄罗斯的复兴步伐,从而对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构成挑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俄罗斯是世界石油出口大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进入21世纪,美国有近60%的石油消费需要依赖进口,无疑这会从心理上对美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产生影响。2005年布什总统签署了《能源政策法》,强调要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和利用[2] 。美国能源部情报局预计,到2010年,美国所需石油依赖从外国进口的比率将达到70%,然后还会进一步增加。2002年10月中旬,俄罗斯石油有史以来第一次被运到了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俄罗斯能源部长优素福夫2003年4月17日宣布,俄罗斯将通过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口向美国出口石油。俄政府当天已责成俄能源部着手研究有关方面的具体问题。优素福夫说,输油管建设方案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在摩尔曼斯克建设可停靠大型油轮的输油站;第二阶段是修建自俄中部至输油站的输油管。优素福夫认为,该方案“有助于今后向美国出口石油时发挥大型油轮的优势”。但是,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那就是欧美围绕什托科曼天然气田等项目的争夺让美国领导人感到了空前压力。2006年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公司在电视台突然宣布“位于巴伦支海上的什托克曼气田开发项目将在没有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展开,俄气公司将拥有该气田100%的股权,同时将输出目的地从美国改向欧洲”,俄总统普京随即表示,为加强俄德能源合作,俄罗斯计划将什托克曼气田的天然气更多地输往德国,使德国变成欧洲天然气的集散中心。随后,西方国家舆论一片哗然,《国际先驱论坛报》更是称美国人被俄罗斯“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3]。2007年7月13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公司签署了一项有关合作开发位于巴伦支海估计拥有3.7万亿天然气储量和3100万吨凝析油储量的什托克曼大气田的协议。当天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亚历山大·梅德韦杰夫说,位于俄罗斯北极沿海的什托克曼大气田的第一阶段开发项目的费用估计在150亿美元。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早些时候曾说,项目的第一阶段开发打算在2013年前年产23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并打算在2014年开始生产和出口液化天然气。为了组织项目的筹款、工程设计和建造,双方将成立一家新的作业公司。在这个新的作业公司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拥有75%股份,而道达尔公司拥有其余25%股份。然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有可能减少其拥有的股份,把24%的股份提供给其他外国合作伙伴,但要确保其在这个新作业公司中至少拥有51%的股份[4]。
目前,欧盟3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因而欧洲自然成为了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主战场。普京多次表示,俄罗斯希望融入欧洲,愿意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前俄罗斯仅有的三条输油管道,完全面向欧洲市场,其中跨中欧国家管道(也称“友谊”石油管道)输送40%的出口石油,北海波罗地海的管道输送20%的出口石油;里海和黑海石油管道输送40%的出口石油。与此同时,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天然气出口都面向欧洲市场。
目前俄罗斯的对欧“能源外交”主要表现在如何确定新的天然气管道走向问题上。俄罗斯正考虑增强天然气管道的运输能力,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2006年初俄乌“天然气之争”爆发后,欧洲陷入了对能源安全的恐慌之中。普京对此极力安抚,称即使在“冷战”最紧张时期苏联也没有中断对欧洲的能源供应,民主的俄罗斯更将会遵守同欧洲签订的能源供应合同,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单方面削减或中断能源供应。2006年1月1日,普京下令切断对乌克兰的优惠天然气供应,其影响迅速传遍欧洲。然而,德国却不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惊慌,原因是2005年底,俄德开工建设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项目,管道绕过东欧、波罗的海沿岸等国家,预计在2010年完工,俄罗斯也因此获得进一步打入欧洲市场的权利。在普京和德国时任总理施罗德的斡旋下,欧洲最大的电力公司德国EON电力公司、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德国巴斯夫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形成了一个“能源联盟”,这使一直没有共同能源政策的欧洲其他国家感到担心。俄德协议包括投资40亿美元修建一条1200公里的输气管道,这条管道将使俄德两国通过波罗的海连接起来,而不需要经过第三国。通过这一协议,俄罗斯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传输俄罗斯天然气的总长度15.3万公里的输气管道的控制权,掌握在克里姆林宫手中。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经济体要依赖俄罗斯的能源。2006年 7月19日,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欧盟近2/3的天然气消费将来自俄罗斯。2006年上半年,俄土“蓝溪”天然气管道开始送气,最终将延长到以色列、希腊、意大利等国。从一定意义上说,“蓝溪”天然气管道工程远远超越了修建之初所具有的单纯经济意义,而成为俄罗斯影响欧洲的一个很重的砝码。
用能源主导独联体外交。2002年9月23日,俄罗斯和阿塞拜疆在莫斯科签署了划分里海海底交界地段和海底资源的双边协议。这不仅为俄罗斯开发里海某些地段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奠定了法律基础,而且还将促进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等里海沿岸国家早日就里海资源划分达成协议。10月15日,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两个石油大国通过决议,强调要促进相互投资,加强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合作。10月23日,独联体能源部长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与会官员就联合开采运输石油以及协调能源出口政策进行了协商。经过多年的努力,俄罗斯基本实现了对独联体国家输出和价格垄断。过去一段时间,出于笼络独联体国家的需要,俄罗斯一直坚持向成员国提供廉价能源,独联体领导人“喀山峰会”后俄罗斯确定了对独联体开展“能源外交”策略,不再向独联体国家提供能源价格优惠。最初,俄所推行的该政策只针对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瓦多等国。不过,俄乌“天然气之争”以后,除白俄罗斯以外的独联体能源消费国无一幸免。
俄罗斯正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能源合作,力图重新恢复在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使中亚的能源服务于其大国振兴战略。俄在中亚地区能源外交的战略重点在于:影响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架构,努力使中亚成为俄罗斯的安全屏障和经济“附庸”;维护和扩大俄罗斯的能源企业、能源设备和技术专利在中亚的市场份额,解决能源过境问题,捍卫俄罗斯作为独联体能源国际过境中心的地位;与中亚资源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既竞争又协调,努力参与中亚资源国的能源开发[5]。对于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的中亚,俄罗斯则采取了“大棒加胡罗卜”的政策。其一,鼓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参与中亚各国的天然气生产和运输企业的重组,通过对中亚国家中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进行折旧、更新和置换,获得对管道运输的部分控制权;其二,按照产品分成形式,参与勘探、开发和加工哈、乌等国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其三,高价收购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用于出口的天然气,实现价格垄断。由于中亚天然气储量大,生产成本低,因此将垄断中亚天然气输出作为重点,增加对中亚天然气购买量,而将本国天然气生产作为补充或战略储备资源。俄罗斯卢克石油天然气公司计划投资10亿美元开发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天然气项目。该项目已被列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国家投资计划。乌兹别克斯坦的乌斯秋尔特石油天然气田天然气储量2300亿立方米,还有1000万吨液体碳氢化合物。卢克石油天然气公司第一阶段拟年开采天然气40亿~50亿立方米,最高将达年开采天然气80亿~100亿立方米[6]。2006年1月,俄罗斯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协议,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该项目提供技术论证,并在产品分成框架下给予资金支持;乌则同意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实施乌斯秋尔特区气田的出口业务。协议还规定,俄方分阶段勘探和开发该天然气区块,并在产品分成原则下享受与乌政府的优先谈判权。对付哈萨克斯坦的办法是,俄罗斯劝说哈同意以俄提高天然气价格来换取对哈管道控制的认可。在安抚能源后院以后,俄罗斯继续巩固和扩大在中亚国家对天然气资源的垄断地位,呼吁成立“独联体天然气联盟”,以此来制衡欧亚大陆天然气主要用户。根据设想,该联盟类似“欧佩克”。其长远规划是,将把伊朗、卡塔尔等天然气大国吸引进来。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与伊朗、卡塔尔加在一起超过了世界储量的55%。不久以后,俄罗斯又倡议宣称要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成立同发达国家的“国际能源署”相类似的“能源俱乐部”[7]。
2007年4月俄罗斯石油部长赫里斯坚科在多哈与15个成员国代表举行会谈后称,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已决定建立一个高级别委员会,以此研究天然气市场面临的涉及定价体制、基础设施及与消费者关系等各层面问题。并强调,这些议题在全球性对话中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国家领导人也利用各种场合邀请外国投资者前去投资开发自然资源。
[1] [俄]日本不惜代价豪赌输油管将向俄罗斯提供70亿美元贷款[N].消息报,2004-01-14
[2]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变化[N]. http://oilsyggs.mofcom.gov.cn/2008-03-06 10:30:39
[3] 韩显阳. 围绕什托克曼巨型气田的俄美欧博弈[N].光明日报,2006-10-27
[4] 什托克曼气田第一阶段开发需150亿美元[N].http://www.in-en.com/gas/news/(RIA Novosti通讯社莫斯科
报道),2007-07-14
[6]http://www.izvestia.ru, 200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