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爱国主义只是一种送钱运动


乾隆时期的一个瓷瓶,竟然拍出超过5亿人民币的天价。当然,卖主是一个英国家庭,拍卖行也是英国的;最特别的是,买主是中国人。(《新京报》 11月14日)
  
  前几天万达集团王健林就捐款10亿元人民币用来修庙,这下子,又是中国人能花、敢花5亿人民币来买一个不知道怎么流落到英国的瓶子,我不知道是不是该说这两件事表明我们中国人现在特别有钱,或者特别“慈善主义”,特别“爱国主义”。只是捐10亿修庙除了感动佛祖之外,未必就能感动芸芸众生;用5亿拍一个瓷瓶回来,这样的爱国主义,也被《金融时报》一名记者加了个定语,说是“瓷器爱国主义”。
  
  这样的事情容易让人想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个以前一直放在书架上,布满了灰尘的瓶子,究竟是不是火烧圆明园的历史遗留产物,暂时也只是一种推测。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但是拍卖行在心里是认为是在拿着一件圆明园战利品拍卖,连去参加竞拍的人估计也是早就认定这个瓶子当初到底是怎么从北京流落到伦敦的。
  
  在10月份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日上,圆明园方面就倡议全球归还流失文物,但也强调了以捐赠为主,不应采取购买这样的方式。还有一件事要提一下,就是2010年中国人蔡铭超高价从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手里拍得圆明园鼠首和兔首,最后却拒绝付款。几乎每一件有关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新闻,都会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花多少钱的问题,举中华之人民币和美元储备,要想买回那些文物,估计这点钱我们还出得起。但是到现在,我们也没见哪件流失文物让国家出面这样做了。像是这样通过拍卖回归的方式,说好听点叫有钱,难听点就是“赎买”,从国家面子上,还有道义上都得不到有力支持。
  
  《每日电讯报》说拍卖乾隆瓷瓶的时候,竞拍者都来自中国。自己人把一个开价80万英镑的花瓶抬高到4300万英镑,这样的竞拍,这样的“瓷器爱国主义”,到最后,难免不沦落成一种给人送钱、自己投资的文化商业行为。
  
  对于那些收藏有乾隆瓷瓶这样流失文物的海外拥有者来说,我们这样的“赎买”方式只能鼓励他们更加“囤货居奇”,这次拍卖了5亿人民币,下次他们就期望是6亿、甚至是8亿,对我们通过合法渠道讨回这些文物更加不利;对于国内那些“瓷器爱国主义者”来说,未必就是爱国主义,也许就是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行收藏、投资、投机之实。在爱国主义的大被单之下,大家各行其是,其乐融融,很多时候爱国者也就光明正大地蜕变了爱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