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趋势,流行什么颜色,流行什么风格,不好说的。一百个人一百种说法。聊些更基本层面的东西。
《中国大趋势》这本书的作者,奈斯比,号称趋势大师,前阵子还来过中国宣传。人家研究趋势趋势确实有一套,他第一本书是80年代初写的,名字就是《大趋势》,没有前缀后缀。研究的是整个世界,重点就是西方,美国。然后过了几年,奈斯比很敏锐地嗅到风头有变化了,于是写了第二本书,叫《亚洲大趋势》。直到去年写了第三本,直接叫《中国大趋势》了。西方——亚洲——中国,这就是趋势。
那具体到中国。中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半个甲子,至少在这块土地上是很有道理的。1949年建国。往前30年1919,五四运动,民主国民性爆发;往后30年1979,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到2009,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一直在野蛮增长。使蛮力就ok,碾轧一样地资源密集型扩张,不要什么文化,不要什么创意。代价和成果并存,牺牲了环境、信仰、资源,换来了完全可以说辉煌的GDP。
那么再接下来的三十年,我想应该是文化崛起的三十年。
第一,中国制造未必消失,但因为人力成本涨、地价涨、环保成本涨,肯定要转型。也许是往西北转,也许往精细全自动方向转。很多产业的结构都类似,都会向追求更高附加值发展。第二,中国人的价值评判观念也在变化,本来是完全以货币量多少、是否和西方接轨为唯一且最高判断标准,现在发现GDP其实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软实力的需求自然滋生,想要在文化上得到世界认同。文化创意的发展,有需求有空间。
博洛尼和Andrew Martin合作了这么些年,每年都在感受着创意设计领域的变化。到今年,一个西方审美观为主体的国际顶级室内设计奖,有8个中国设计师获奖了。采访时我和Martin都说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第一是中国现在正在文化崛起,现在有太多的创意设计机会,基数足够大,自然容易从中选出一些优秀作品。第二点,在项目数量激增的情况下,中国设计师拥有了更广泛的交流机会,更广阔的实验舞台,更稀奇古怪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这些都会促使我们的设计实力突飞猛进。
Andrew Martin颁奖礼最后,我和Martin往默画上撒沙子。出来什么呢,下边呢
就是这个。祝获奖设计师拿状元啊
这种环境下,我觉得设计也许会有几方面的突破。
第一,对中式和传统的控制更加自如。以前很多人强调我中式,我传统,仍有一种弱势文化的心理,越弱势越封闭,越弱势越在乎所谓的纯正。中国最强盛的唐,其实是最开放最能海纳百川的。在GDP牛了之后,中国文化也在渐渐牛起来,至少老外开始觉得你这种文化应该有独到之处了,不然怎么三十年经济能这么牛呢。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有自信,对世界的文化也就更加豁达,更能接受各种文化的混搭,更能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好的平衡。
第二,对西方审美理解更加深入。中国文化崛起了,但这三十年还未必能达到主流文化。想成主流,也许要2039到2069的下个三十年了。现阶段,审美体系仍旧由西方的哲学来构筑。我们8个设计师获奖了,应该说他们的作品更加符合西方评委的审美观。在项目量激增,实习机会n多,国外建筑设计纷纷来中国开试验田的环境下,我们大部分不出国或少出国的设计师,对于色彩的哲学、线条的哲学、空间的哲学,能够广泛地学习和实践了。
第三,自身修养提高带来设计意境提升。文化崛起,是全民的文化崛起。设计师、批评家、消费者、大爷大妈少年儿童,都在其中成长。以前家居这个行当,基本就是一群木匠瓦匠,因为人民的需求也就是做木工做瓦工。肚子里没货,散逸不出意境。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全民审美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样会作用在设计创意领域。
博洛尼一直和Andrew Martin室内设计奖合作,也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为中国创意中国设计做些事情。这个奖很权威,毋庸置疑。它还很时效,这就很难得。很多奖项、年鉴,都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总结,但未必能告诉你现在这个时间,世界正在流行什么。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之后,文化也融入全球,等待成为主流的一天。设计将更被需要,更加美好,这一点我坚信。
我们博洛尼设计师王元昭的获奖作品。祝贺他,也希望更多中国设计师征服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