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非常喜欢的风流儒将(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我军战将如云,可谓群星璀璨。彭雪枫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颗将星。他身材高大,长相俊逸(我军第一大帅哥),而且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是上马可杀敌、下马笔如椽的不可多得的军中风流儒将,其形象几近完美。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将领。他率军南征北战,所指挥的部队屡为前锋,战功卓著,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越过大草原,是红军时代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

 

抗日战争中,彭雪枫初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八路军参谋处少将处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他为民赴汤,经略长淮,率373名壮士出征,带出3万正规军,12万地方抗日武装,创建了豫皖苏和淮北抗日根据地。

英雄美人,彭雪枫与林颖的结婚照 
毛泽东非常喜欢的完美将军

毛泽东非常喜欢的完美将军彭雪枫将军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东八里庄围歼土顽李光明的战斗中,彭雪枫将军亲自指挥战斗,正当战斗胜利结束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是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中央军委对建军60多年来众多高级将领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正式确认了33位军事家,彭雪枫名列其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

 

周恩来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陈赓,另一个就是彭雪枫。

 

毛泽东对彭雪枫也非常喜欢,与之交往不少。彭雪枫壮烈殉国后,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他满怀悲痛,挥笔为心爱的将军写下挽词:“雪枫同志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了,全民族和全党都悲痛这个损失。为了补偿这个损失,应该学习雪枫同志的英勇精神,更加努力扩大解放区,扩大八路军、新四军,促成联合政府和联合统帅部,使日本侵略者在有效的联合打击下早日被消灭,使独立民主的新中国早日实现。”

 

1945年2月,毛泽东又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一起,为彭雪枫撰写了长篇挽联:“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明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红军会师后,彭雪枫初识毛泽东

 

彭雪枫1907年出生在河南镇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4岁起跟随刚强善良的祖父,读书认字,苦心练武,养成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和聪慧好学、勤于思考的治学态度。1920年小学毕业后,他因家庭贫困辍学了。后来,他背井离乡,投奔远在天津教书的伯父彭延庆,开始在南开中学读书。1923年,他幸获当时在冯玉祥部任职的族叔彭禹廷的钟爱,每月供给他三元五角钱的饭费,才得以离津赴京,进入西北军十一师军官子弟学校就读。他一面放哨,一面偷偷读书。不久,他到冯玉祥办的“真爱民,不扰人,誓死救国”学校里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追求真理,接受马列主义,探求光明道路。

     

1925年6月,彭雪枫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0月在北京汇文中学由团转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担任支部书记。1927年3月,彭雪枫参加北京南苑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辗转往来于天津、开封之间,从事革命工作。曾被驱逐三次,关押三次,忍饥受苦,磨练了意志。1928年9月,彭雪枫由天津返回北京,以优异成绩考入民国大学文学系,但因经济问题辍学。

 

1930年5月,彭雪枫由党组织派往湘鄂赣苏区任红五军五纵三大队政委,开始了戎马生涯。6月,平江扩编成立红三军团,改任红三军团八军一纵三大队政委。7月,红三军团首攻长沙,他率所部首登长沙城,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撤出长沙时,湖南省行动委员会和军团政治部被围。已经突围的彭雪枫又率部向敌人反复冲锋,救出被围战友,受到彭德怀通报表彰。

 

长沙战首战告捷后,部队撤至平江长寿街整编,彭雪枫荣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六师政委。8月23日,彭雪枫率部随红三军团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在永和市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

 

这一年的8月上旬,红三军团红八军政委邓乾元企图分裂红军。为了维护刚刚组建的红一方面军的统一,彭雪枫经过认真思考,在五、八两军面临分裂的关键时刻,向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呈递报告,如实反映了邓乾元鼓动分裂的全部活动。红一方面军前委认为彭雪枫的报告至关重要,立即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令执意坚持错误的邓乾元“脱离红军,交给特委训练”。从而避免了两军的无原则纠纷,为尔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朱德也因此而知道了彭雪枫这个名字。

 

1930年12月24日,红三军团在小布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到会讲话。彭雪枫首次见到仰慕已久的毛泽东。第二天,彭雪枫又参加了在小布召开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主持大会并亲撰大会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会上,毛泽东作动员讲话,他那在军事上的独到见解、对敌情战情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彭雪枫深受教诲,更加坚定了他跟着毛泽东革命到底,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的决心。

 

1930年12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任命张辉瓒为剿匪前线司令长官,率领9000余人围剿红一方面军。

 

毛泽东果断实施诱敌深入战略,敌军被红十二师等部包围于龙冈山区。彭雪枫奉彭德怀之令,率部火速赶赴指定地区,包围上固和下固,阻敌突围。此战全歼敌军,活捉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为此,红三军团司令部通报表彰红六师为“铁军”,彭雪枫被誉为红军的“优秀青年将领”。

 

娄山关战役后,毛泽东亲赞彭雪枫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彭雪枫在长征路上率部攻城略地,抢险飞渡,克服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的传世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对彭雪枫指挥的抢夺娄山关战役的真实写照。是役,彭雪枫率部冒西风,踏寒霜,急行军30里赶到娄山关下,于2月26日下午攻下娄山关,随后几天又在关外歼敌2个师。这是红军湘江惨败,减员过半后的首次大胜,在长征途中是最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仗。

 

毛泽东对彭雪枫非常赞赏,曾在书信中给予其如此高度的评价:

 

“娄山关战役,你以身为先,率领部队奇袭点金山,迅速居高临下,支援主力部队打下了娄山关,为再克遵义,你立下了首功!

 

你写的《娄山关前后》一文,写得好,很生动,已收录在《二万五千里》一书中。你有写作天赋,今后可以多写一些。

 

我们红军刚到吴起镇,马鸿奎、马鸿宾的骑兵师尾追红军而来,是你彭雪枫的二纵队打败了马家的骑兵师。那一仗打得好啊!我说打得好,一是把蒋介石实施消灭红军于长征路上的计划,到此画了大句号。红军胜利了,他蒋介石失败了。二是总部的同志们骑上了你们送的马,还吃上了马肉。所以,我说,吴起镇的胜利是中央红军,具体地讲,就是你们二纵队给陕北红军的见面礼。这一仗你也应该写出来。

 

直罗镇战役,也是你彭雪枫的红四师担任主攻吧!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敌两个师6300余人,活捉一○九师师长牛元锋。这一仗为中共中央把革命大本营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这一仗,你还得写好!”

 

深入虎穴开展统战  彭雪枫不负毛泽东重托

 

“九一八”事变后,彭雪枫曾3次受毛泽东派遣,奔赴兰州、太原及中原大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被中共中央誉为党和红军的“好参谋”和“先行官”。

 

1935年12月底,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次年7月,张、杨希望中共派人前往西安,帮助他们改造部队、准备抗日及开展推动西北地区联合抗日的工作。

 

中共中央在确定人选时,毛泽东推荐了彭雪枫,经张闻天、博古、周恩来等一致同意,时年29岁的彭雪枫化名彭雨峰,被派往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统战工作。1936年9月24日,彭雪枫随同叶剑英乔装密赴西安。在与张学良协商联合抗日成功后,又携毛泽东亲笔信赶往兰州,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会晤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与之亦达成了联手抗日的协议。彭雪枫等于次月初返回西安。

 

此时,风云突变。蒋介石抽调260个团云集陕、甘,妄图一举消灭陕北红军,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带兵进攻陕北。

 

10月22日,毛泽东写信给彭雪枫,明确指示:“急需将与绥晋关系弄好,得信后即赴津迅速转至绥远办理此事。我有付南汉宸一信,要求他介绍你见傅作义。交涉要诚恳,要机警,要有耐性。专作上层交际,不与党的组织相关涉,不要引人见疑。”“用费从带去之四百元中开支,十分节省用,不要爱奢华,不要失掉我们的立场,不要接受人家的馈赠,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许可从人家借一点钱,日后如数归还,用数要报账。有闲功夫注意看书报,加紧学习。”

 

彭雪枫接信后,立即着手准备。11月上旬,毛泽东将彭雪枫和叶剑英一起召回保安。彭雪枫回到保安后,毛泽东向他了解了西安目前的情势,并与彭雪枫进行了长谈,说:我有一信写给绥远傅作义将军,要他介绍你单独到太原见阎锡山。

 

毛泽东的亲切接见与长谈,使彭雪枫备受鼓舞。在绥远,彭雪枫很快见到了傅作义,由傅作义介绍,前往太原。11月下旬,彭雪枫在太原会见阎锡山,开诚布公地向阎转达了毛泽东的抗日主张,明确申明:红军虽志切抗战,但未得友军谅解,尤其未得抗战地区之友军及地方行政长官之谅解以前,决不贸然向抗战阵地开进一步。阎锡山听后十分高兴,表示愿为联合抗战尽力。

 

“西安事变”发生后,阎锡山立即会晤了呆在太原的彭雪枫,探询共产党对处理此事变的态度。彭雪枫如实告诉他我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态度,并提出了三项要求:①阎锡山以政治影响,联络各方,共同制止国民党亲日派借讨伐张、杨之名,行扩大内战之实的阴谋。②允许红军主力集结于咸阳、三原、西安一带,防卫潼关。③允许中共在黄河东岸一带设几个贸易货栈,从事商业经营,以供军需。并允许在太原设秘密电台,加强双方最高决策人的联系。阎锡山完全同意,并向红军先调拨100万发子弹、200支手提机枪和5辆军用汽车。

 

彭雪枫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37年8月,阎锡山根据彭雪枫的要求,就八路军东渡黄河、入晋抗日的各项具体事宜达成了协议,为八路军进驻华北铺平了道路。

 

1938年初,中原战局吃紧。1月下旬,彭雪枫肩负着毛泽东关于“日寇打通京(平)汉路后,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新使命,由山西临汾南下武汉,接受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工作安排后,又北上中原,踏上了开创中原抗战新局面的伟大征程。

 

1938年5月,彭雪枫兼任中共河南省委统战委员会(前身为中共豫南联络局)主任委员,办公设在确山县竹沟镇。其时,驻豫南和豫西南的各地国民党军队,多为冯玉祥西北军的旧部,其中不少将领是彭雪枫在北平育德中学时的同学,且军中都有中共地下组织。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彭雪枫派工作人员到各个驻军做统战工作,征得了国民党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十三军军长张轸,第七十七军军长张志侠、副军长何其沣等“决不与我军为敌”,并从武器装备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的承诺,中原抗战局面为之一新。7月,彭雪枫又带少数同志赴西华、扶沟、周口、潢川等县开展统战工作,联络豫东各县两万多民团武装,使西华县县长楚博、扶沟县县长魏凤楼加入了共产党,周口专员刘莪青全力协助工作。此行,为两个月后的军事工作重心向豫东转移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1938年9月2日,党中央指示河南省委将军事工作重心东移,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沟通联系。为解决竹沟留守处的安全和与延安、武汉的联系问题,彭雪枫以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的身份奔赴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程潜进行商榷并达成了彭雪枫协议。随后,彭雪枫派中共豫西特委副书记王志杰与程潜保持联系,使国民党河南当局政治上出现了少有的进步时期。9月30日,彭雪枫率部挺进豫东,开辟豫皖苏根据地。面对日、伪、顽、匪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彭雪枫以战略家的远见和气魄,一手抓武装,一手抓统一战线。他亲自说服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余亚农接受了我党的抗日主张,派得力干部向国民党安徽省第六督察公署专员兼第五战区游击纵队司令盛子谨开展统战工作,将永城县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同时,他将为红枪会和基督教徒中的广大群众都争取到了抗日团体中来,不少青年还报名参加新四军。

 

彭雪枫还对豫皖苏根据地周围的国民党军积极开展团结、争取工作,一度与何柱国、马彪等国民党正规部队保持了良好关系。尤其是国民党第九十二军第一二四师第四二五团陈瑞霆部,在皖北火线起义,这是抗战时期在华中地区发生的唯一一起国民党正规军起义,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1941年4月,日、伪、顽军同时向豫皖苏根据地大举进攻。彭雪枫指示新四军四师敌工部的同志,对驻湖沟、固镇一带的伪军开展分化、瓦解、争取工作,把大片敌伪区变成我军隐蔽的后方。使新四军四师在向津浦路东转移时,顺利通过百里敌占区和铁路封锁线,实现了“不损失一个人,不丢失一支枪”的目标,创造了我军战略转移史上的奇迹。

 

在中原的抗日烽火战场上,彭雪枫不折不扣地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发展华中,争夺中原”的伟大战略方针,高举团结抗战的统战大旗,广结朋友,形成了一个上至国民党地方军政最高首长、下至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彭雪枫向毛泽东建议新建战略后方,抗日根据地战果辉煌

 

1938年初,彭雪枫在对鄂豫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考察后,以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致电,提出了新建八路军战略后方的建议和主张:从目前山西战局及陕北三边形势看,我军有以陕南、豫西及川北之通南巴这一地域作大后方的绝对必要。党从现在起,即应重新估计这一地域,目前应:①迅速发展并健全党的组织;②轮番训练大批当地的党军群众工作干部;③相机扩大而重心在于提高高(敬亭)周(骏鸣)两部军事政治水平。

 

这些建议和主张,与毛泽东的战略构想相吻合。毛泽东非常重视,于3月6日电示彭雪枫:“目前根据地仍应坚持陕甘边,但准备转移时最好是在鄂豫皖边,望以大力发展该区工作。”

 

此后,彭雪枫便在竹沟设立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正式以部长的身份肩负起中共中央长江局赋予他的光荣使命。9月中旬,毛泽东向河南省委通报“开封失守,豫东沦陷”后的情况,同时令彭雪枫“先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彭雪枫“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名义”,于9月30日率部在竹沟誓师东征。

 

次年春,挺进敌后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住在豫东小镇书案店。时至春荒严重,群众缺粮断炊,部队经费困难靠野菜生活。彭雪枫忍痛割爱,卖掉了直属队包括自己心爱的战马在内的所有马匹,为战士们解决吃饭问题,救济断炊的贫困群众。书案店的群众在镇西门为彭雪枫建一座纪念碑,两侧刻着一副对联:“救民涂炭恩泽同山河并寿,益国磐石功勋共日月齐光”,横批:“民族长城”。

 

在淮北抗战的日子里,彭雪枫多次通过电、信与毛泽东传递交流各方面的讯息,为建立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武装建言献策。刘继兴考证,在6年多的艰苦奋战中,彭雪枫将中原抗日武装部队由300余人发展到3万余人,进行大小战斗2700多次,累计歼敌4.8万余人。淮北根据地从一块到多块,从小块到大块,成为拥有30余县、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的全国19个著名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

 

毛泽东对彭雪枫的工作非常满意,于1939年12月30日和1940年4月29日、5月17日接连发出三次贺电、贺信,嘉奖彭雪枫快速发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所取得的战果。

 

1941年8月1日,彭雪枫指令成立骑兵团,战术、技术师法苏联红军骑兵,被称为“红色哥萨克”。在1942年洪泽湖地区沙山集一战中,彭雪枫的骑兵团仅用9分钟即将300余名日军砍倒大半,80余名日军因恐惧而投降,他们使用的主要武器是被称为“雪枫刀”的马刀。“雪枫刀”是由彭雪枫亲自设计的一种刀身颀长、刀背轻薄、锋利异常的马刀,骑兵战士们爱不释手。

 

彭雪枫有很高的学识素养,早在彭雪枫担任红三军团四师政委时,他就主办了《猛攻报》,因此他获得了“儒将”之称。1938年他在河南竹沟创办了著名的《拂晓报》,深受广大干群喜爱,受到党中央的赞扬。这张报纸也传到了海外。将军曾为《拂晓报》写了大量稿件。他的文章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淮北军民称他“文人将军”,《拂晓报》报社称他是“不在编的编辑”。

 

彭雪枫常读书学习到深夜,一遍一遍地研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克劳维茨的《战争论》、《孙子兵法》等书,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出了《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等教材和《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游击战术指导法则》等军事论著。

 

彭雪枫的平原游击战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彭雪枫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打破了平原地带不能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的传统看法,他通过领导独立自主的平原游击战的实践,证明了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可行性和战争中战胜强敌的可能性。他对平原游击战的必要性及战术指导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为我军丰富多彩的游击战法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彭雪枫热爱知识,尊重人才。他在临汾创办学兵队,在竹沟举办教导队,在四师举办随营学校、抗大四分校,吸收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亲自兼任校长和授课。他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鼓励他们坚定革命信念,积极参加革命锻炼。

 

1941年9月23日,彭雪枫与在地方做抗日组织工作的大美女林颖喜结伉俪。婚后刚3天,即因革命工作的需要赶赴洪泽湖东淮安、宝应,虽仅隔“盈盈一水间”,却只能相互凭鱼雁传书,默默地遥寄祝福。彭雪枫与林颖不是没有相聚的机会和理由。当时,彭雪枫的驻地半城与林颖工作的淮宝仅仅相隔十几里地,组织上多次要调林颖到师部工作,都被他们婉言谢绝。

     

10月24日,彭雪枫在洋河、程道口两次作战胜利后写信给林颖:“两个胜利,恰恰都在我们的蜜月之内,是我俩结婚后第一次胜利,是我俩结婚的最优美的纪念。”彭雪枫是情感细腻热烈、笔端挟带感情的人,从1941年9月到1944年7月,他写给林颖的信件共有80余封,解放后曾被编为《彭雪枫家书》出版。

     

彭雪枫壮烈殉国 毛泽东痛悼爱将

 

新四军四师在彭雪枫率领下,转战豫皖苏地区。彭雪枫一贯视百姓如父母,爱人民同手足,每当部队作战归来,他都要到群众家里了解队伍执行纪律情况,带头帮群众做农活和家务。他的部队被老百姓赞为“德治之军”、“文治之军”,“天下文明第一军”。

 

一次彭雪枫率部行军,夜营于一村庄。某班临时驻地房主人不在家,战士去请示彭雪枫能否入住,他随手在纸上写下一副对联:“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战士们在墙上贴了彭雪枫书写的对联,冒着寒风在屋檐下露宿,表现出严格的纪律性。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当地百姓中口碑相传。

 

1939年春,四师师部进驻新兴集。为解决当地洼地“每遇淫霖,禾黍淹没,居民苦之”(《雪枫乡志》)的问题,彭雪枫组织军民挖通了一条数十里长的排水渠道,使新兴集一带由十年九涝,变为年年丰收。人民群众为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将军,于此立碑记铭,以表德政。该渠被群众命名为“雪枫沟”。

 

1943年8月18日,泗南(今泗洪县)大柳巷一带因淮水猛涨,河堤决口。彭雪枫得知后立即动员部队协同群众抢险。他亲自抱草抬土堵决口,情况紧急时率先纵身跳入水中和干部战士组成人墙,以血肉之躯挡住洪流,协助民工排险,保护了数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就象冲锋陷阵时一样,彭雪枫始终站在第一线,以自己的榜样鼓舞着周围的军民。

 

“ 咱们师长彭雪枫,跨过铁道到路东。打跑鬼子狗强盗,淮北人民得安宁。”这是抗日战争期间传唱于淮北大地的一首歌谣,同类的歌谣还有很多。彭雪枫,一个叱咤风云的名字,这个名字让日寇闻之胆寒!

 

1944年4月,为打通大陆交通线,侵华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国民党40万大军被日寇击溃,37天丢失了38座城池,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解救日寇铁蹄下的中原人民,中共华中局决定成立由彭雪枫、张震、吴芝圃三人组成的行动委员会,彭雪枫任书记;负责和指挥西进斗争,收复萧县、永城、夏邑地区,打通与睢杞太地区的联系。

 

西进部队在彭雪枫的率领下,从宿县北部越过津浦路,进入萧县以南地区。8月23日,攻克萧县小朱庄据点,歼顽军1500余人。接着,又粉碎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扫荡”,对日伪军展开了强大攻势,连克黄庄、菊集、马庄等据点,迅速收复了萧永宿地区。并建立了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起千余人的地方抗日武装。

 

国民党顽军对西进部队取得的节节胜利惊恐不安,重新集中大量兵力,企图再占萧永宿地区。

 

为打破顽军合击阴谋,9月10日,彭雪枫指挥所部九旅二十五团、十一旅三十二团和师属骑兵团包围顽军李光明部1000余人于夏邑县八里庄圩寨内,并迅速发起攻击。顽军仓皇突围,又遭到四师骑兵团冲杀。至11日拂晓,除300余人投诚外,其余全部被歼、被俘。就在战斗即将结束时,彭雪枫视察战场,不幸中弹殉国,年仅37岁。

 

为了不影响部队士气,也为了身怀六甲的彭师长爱人林颖,师领导请示新四军党委决定暂缓公布消息,彭雪枫入殓后被悄悄送回半城,暂放在一只泊在濉河的木船里,专人日夜看护。直到1945年1月24日,彭雪枫牺牲的消息才公布于世。

 

将星陨落,举国饮泣。对彭雪枫的牺牲,党中央极为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解放日报》上联合发出启事: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同志,1944年9月间阵亡淮北前线。雪枫同志早年献身革命,艰险备尝。抗战后组织人民武装,于豫皖苏一带驱逐强敌,解放人民,创建淮北抗日民主解放区,功在国家。噩耗传来,同声哀悼!

 

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共淮北区党委在洪泽湖边大王庄,分别为彭雪枫将军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的共同挽联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在河南镇平“彭雪枫纪念馆”,有一把自遥远国度漂洋过海而来的异国风情的宝剑。那是英国女皇在1994年诺曼底登陆50周年之际批准转赠给彭雪枫陵园的《威尔克圣宝剑》,是对将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做出的卓越贡献的肯定和纪念。该剑和将军亲手设计的“雪枫军刀”珠联璧合,大有倚天屠龙之气势。

 

彭雪枫将军纵横驰骋的一生,真可谓 “萧萧剑气漫漫路,熠熠将星夜夜辉”! (刘继兴)

 

刘继兴精品文化文章:   钱为何在《百家姓》中排第二?  竟然向臣子行贿的两皇帝   张学良一生的数字谜团

黄埔北大台湾出版的集体悲哀 宋代奇观:“榜下捉婿” 最早预见清灭的人是谁?  太平天国的两大藏宝之谜 

妙笔生花的老报纸标题       “乱七八糟”源自史上两大内战       五首雷人的经典啰嗦诗

农村春联的冷幽默  文化名士们的真性情     不可不看的一组超短妙文!      被挤兑出来的一首千古绝唱 

《西游记》:长盛不衰的成功学读本      鲁迅鲜为人知的两首打油诗   余光中悼念蒋经国的诗很肉麻

刘继兴之毛泽东系列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幽默诗 毛泽东心目中最能打仗的帝王是谁? 毛泽东的黄河情结 

毛泽东欣赏的“党内一支笔”      毛泽东交往最多的老同学         《水浒传》让毛泽东赢了蒋介石?

最早预见毛泽东成为领袖的人是谁?    毛泽东钟情的三项体育运动        毛泽东笔下的两个汉奸文人

毛泽东最爱读的幽默小说 毛泽东评点最多的古人 毛泽东是如何处理礼品的? 毛泽东笔下的逃跑将军    

毛泽东与蒋介石晚年的默契“合作”    毛泽东唯一写文革的诗   毛泽东与鲁迅彼此是如何评价对方的? 

毛泽东为何说人民军史要从叶挺写起?  毛泽东六赞刘伯承  毛泽东为何1943年才正式成为全党最高领袖?

毛泽东写给女性的六首诗词     毛泽东晚年为何说要去“卖年糕”?        毛泽东的四次“上兵伐谋”

毛泽东八评赤壁之战         毛泽东比蔡和森“略输文采”?    毛泽东的幽默纸条竟然救了一位名医

毛泽东痛失几位亲人时的千古绝唱     毛泽东诗词中的27个谜语     毛泽东为何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毛泽东特喜欢的三首讽刺散曲      毛泽东铁面反腐处死七个贪官       毛泽东为何对军衔制立而又废?

毛泽东与国民党的两次诗词大PK      毛泽东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毛泽东眼中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